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这个孩子长着长着,模

孤云游天涯远 2025-09-24 14:40:07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这个孩子长着长着,模样渐渐变得凶巴巴的样子,可就是这个孩子给这对夫妻不断的带来惊险、动荡及梦幻般的传奇人生! 熊德龙,这位生于印尼、身上流淌着荷兰与印尼混血的企业家,用一生践行着纯粹的中国式承诺,展现了血脉之外的文化认同力量。 熊德龙的中国情缘始于养母黄凤娇,这对来自中国梅州的夫妇在印尼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面点铺,生活并不富裕,却给了这个混血孤儿温暖的家和坚定的文化身份。 在那些宁静的夜晚,母亲耐心地教他背诵《增广贤文》,中华文化的种子就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童年的熊德龙因外貌与众不同,常被同学嘲笑是"捡来的孩子",每当此时,平日温和的母亲会立刻变得异常坚决,拉着他找对方家长理论,直到获得道歉,这份无条件的爱与认同,成为熊德龙一生的精神支柱。 16岁时,他因家贫辍学,进入一家海绵厂打工,但商业天赋让他在逆境中看到机遇,在熟悉工厂所有流程后,他靠着父母和亲戚凑来的资金,创办了自己的小厂。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一场无情大火曾将他的心血化为灰烬,就在他跌入人生谷底时,父母做出了惊人决定:卖掉自家房子和店铺,凑了十八万元再次支持儿子,这份沉甸甸的爱与信任,不仅帮他东山再起,更让他铭记了责任的分量。 商业上的成功让熊德龙的资产遍布全球,旗下拥有银行、酒店、地产等数十家企业,然而,心中那个关于"家"的执念却从未消散,1978年,他第一次踏上梅州的土地,当熟悉的客家乡音传入耳中,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瞬间涌上心头。 在祖宅中,他见到了九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姥姥,老人从未见过这个外国面孔的孙子,却在摸到他脸庞的瞬间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认出了这位远方归来的亲人。 那一刻,熊德龙热泪盈眶,心中的认同感前所未有地强烈:这里就是他的家,他必须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从那天起,熊德龙开始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个精神故乡,他在梅州修建了六座大桥,为当地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捐资数亿元。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出资输送三千多名干部出国培训考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价值。 熊德龙的爱国情怀远不止于捐款,1993年,他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这家因敢于为中国发声而备受争议的报纸在他的掌舵下,成为海外华人了解中国、凝聚爱国力量的重要窗口。 1995年,他组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庆祝中国国庆的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在洛杉矶上空升起时,这位金发碧眼的男人与在场华人一同高唱中国国歌,场面震撼人心。 2016年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时,他又立即通过媒体发声,撰文力挺中国主权,展现了坚定的爱国立场。 从被遗弃的孤儿到跨国集团掌舵者,从被嘲笑的"外国人"到为中国奔走呼号的爱国侨领,他用一生诠释了"心系中华"的深刻含义。 这位"外表最不像中国人"的爱国者,用生命实践着最纯粹的中国式情怀,展现了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

0 阅读:41
孤云游天涯远

孤云游天涯远

孤云游天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