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说,特朗普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以利用的突破口”。他预计,中国对于任何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是否长期有效,“会保持警惕”。 在白宫最新一轮听证会上,特朗普神情冷峻,重复着“美国优先”的旧词,却少了几年前那种拿中国当靶子的激烈姿态。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何瑞恩的分析一针见血:特朗普已经不再把中国当作撬动美国外交的“通关钥匙”。 可惜的是,这种调整背后藏着的,是对自己政策失败的掩饰,而不是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 回顾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开局,他选择的不是和解,而是重启对华关税战。 2025年2月1日,他挥笔签下第一道命令,10%的关税落在中国制造的能源和制造业产品上。但这只是开始。 一个月后,关税翻倍至20%,波及消费品;再到4月2日升级到34%,连800美元以下的低值商品也不再免税。 特朗普给出的说法是“对等”,可实际上,伤的却是美国本土的消费者和企业。他用税收筑起围墙,却挡不住通胀的洪水。 中方没有退让,也没有失控。中国的反制来得精准又克制。 对美大豆、飞机、半导体加征对等关税,是针锋相对;对医用CT球管的反倾销调查和对军售企业的制裁,则是点穴式打击。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没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越南、马来西亚、欧洲——这些原本边缘化的市场,如今成了中国出口的新增长点。 即使对美出口下滑了8%,也远低于外界的悲观预期。 特朗普没料到,中方的反击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被动应对,而是通过全球布局和产业链弹性,把冲击转化为调整的契机。 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州却开始叫苦不迭。 农产品出口锐减20%,库存压顶,农民怨声载道;硅谷的芯片厂供应链断裂,苹果公司不得不临时调整生产线;美联储在通胀和加息之间进退维谷。 美国GDP增速放缓0.5%,通胀上升1.2%,特朗普想用税收保护工人,结果却推高了物价,拖慢了增长。 这场“你来我往”的关税战,打到现在,两国都清楚:硬碰硬的时代已经过去。 特朗普在8月11日签署90天的临时关税暂停令,看似是给双方喘息空间,实则是为自己在中期选举前争取政治筹码。 他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需要“探索互惠路径”,而不是一味单边施压。 五角大楼的新国防战略也把“西半球优先”提上日程。 施灿德的表态耐人寻味:美国不是放弃对华竞争,而是调整节奏,从“全面对抗”转向“有限共存”。 这种“斗而不破”的姿态,既是现实的妥协,也是战略的试探。 毕竟,美国不可能永远和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着干。 但中国不会轻信。何瑞恩说得明白:中国对特朗普的任何协议,都会保持警惕。 这是被反复背叛后的理性选择。 第一任期的“第一阶段协议”签署不到两年,特朗普就撕毁承诺,加码制裁。 如今再谈合作,只会让中国更清楚:美方的承诺,从来不是制度性约束,而是随时可变的谈判工具。 对中国来说,真正的底气,不在于谈判桌上的姿态,而在于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和政策韧性。 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依旧保持5%左右增长,通胀平稳,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在RCEP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欧盟的贸易额创下新高。 中国产能转移东南亚,不是退却,而是战略延伸。 产业链更灵活,市场更广阔,才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最强武器。 反观美国,特朗普想用一次次贸易壁垒换取国内选票,却忽视了全球经济的联动性。 关税不是万能药,更不是选举灵丹。 当美国家庭开始精打细算、企业开始压缩成本、农民开始反对制裁政策时,白宫的算盘就再也打不响了。 这场关税战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赢谁输,而在于谁能在混乱中保持战略定力。 特朗普想用关税改变中国,却反被中国的弹性反制逼回谈判桌。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终于有自知之明了,
【13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