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赵培宪被俘,日军捆住他的双手,把他押到训练场给新兵练刺刀,但被赵培宪察觉到了异常,他一把推开日军,转身跳进深沟中!
1942年7月26日,新开巷"太原工程队"的大门缓缓打开,几辆盖着厚重篷布的卡车鱼贯而出。车上挤满了八路军战俘,其中就包括了野战政治部机要秘书赵培宪。 到达目的地后,赵培宪发现这里并非寻常的工地。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场地,远处树木丛生,寂静得有些诡异。他们被分成二十人一组,陆续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从早晨开始,已经有七组人被带走,却没有一个人回来。这种反常的情况引起了赵培宪的警觉。 下午三点,终于轮到了赵培宪所在的这一批人。当卡车驶入一片树木繁茂的区域时,赵培宪的心猛地一沉。这里是太原小东门外的赛马场,实际上是一片荒废的乱坟岗。在这里,他看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一幕:一条深沟前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尸体,从他们的衣着可以辨认出,正是早些时候被带走的那些战友。 在深沟的北面,搭建着一个简易的木制高台。日军第13大队的军官们正端坐在那里,居高临下地注视着整个场地。战俘们被分成四组,每组二十人排成一列。赵培宪被安排在第三组的最东边,这个位置让他能够清楚地看到前面发生的一切。 日军采用流水作业般的方式进行他们的"训练",押到训练场给新兵练刺刀:第一组战俘被押到深沟边时,第二组的人开始被捆绑;等轮到第二组时,第三组的人也被反绑起来。赵培宪注意到,捆绑自己的不是绳索,而是一条从战友裤子上扯下来的布带。这种粗制滥造的束缚工具,在他看来或许是一线生机。 眼看着前面的战友被迫跪地,日军新兵们正在进行他们的"实战训练"。赵培宪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东边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在几十米开外有一处陡峭的大斜坡,斜坡下方则是一望无际的高粱地。这个发现让他的脑海中开始形成一个逃生的计划。 就在这时,一个日军新兵开始动手扯他的上衣。另一个新兵用生硬的日语命令他跪下,同时抬脚要踹向他的膝盖。赵培宪察觉到了异常,千钧一发之际,赵培宪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他突然发力,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日军新兵,同时猛地挣断了那条并不结实的裤腰带,转身跳进深沟中。 转瞬之间,赵培宪已经朝着东边的斜坡狂奔而去。身后传来了日军惊慌失措的喊叫声,但由于事先退掉了子弹的枪支一时无法射击,这给了赵培宪宝贵的逃生时间。等日军反应过来时,他已经借着斜坡的掩护,滚进了下方的高粱地中。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在场的日军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当他们开始组织追捕时,赵培宪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高粱地中。 1920年8月,赵培宪出生在陕西临潼的一个普通家庭,原名赵朝。1936年,年仅16岁的他在西安商校读书时,亲历了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 这段经历对赵培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久后,在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刘晓的引荐下,他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凭借着良好的文化素养,赵培宪很快被安排到朱德总司令身边担任文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深受朱德的器重。后来,经过多次请求,他终于获准调往前方指挥部,跟随罗瑞卿同志工作。
到达太行山区后不久,赵培宪就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中,八路军129师、晋察冀军区、120师等部队展开了大规模的破袭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 1942年5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是在冀南展开虚张声势的军事行动,随后又集中兵力对冀中根据地发起"五一大扫荡"。在特种部队"挺身队"的引导下,约3万名日军对八路军总部形成了包围之势。面对这种情况,彭德怀和左权分别带领部队突围。 当时正在党校学习的赵培宪随左权、罗瑞卿一路突围。在十字岭的战斗中,左权将军不幸牺牲。赵培宪与其他200多名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被俘,随后被押送到了臭名昭著的"太原工程队"。 时间回到1942年7月下旬,在那惊心动魄的逃生之后,赵培宪在荒山野岭中展开了一场生死竞速。为了避免被抓获,他刻意避开了村庄聚集地,选择在人迹罕至的荒山中穿行。没有食物和水源补给,只能靠野果果腹,但这位曾多次在八路军总部运动会上获得长跑冠军的年轻人,凭借着过人的体能和坚韧的意志,最终成功突围。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险跋涉,他终于回到了八路军部队。 赵培宪的逃脱揭露了日军的暴行:在他之前的219名战俘全部被残害,而在随后的8月份,又有120名战俘惨遭杀害,其中包括50名女战士。 1953年,当太原的日军战犯首次接受审判时,已经转入地方工作的赵培宪挺身而出,指证了凶手住冈义一的罪行。最终,这个手上沾满中国军民鲜血的刽子手被判处11年有期徒刑。 赵培宪虽然未能获得军衔,但他见证了中国军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2007年6月,这位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战士在昆明安详离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