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年,后唐大将元行钦被打断双脚,押送到了洛阳,见到了他的义父李嗣源。父子二人

帝王八卦 2025-09-17 15:37:17

926年,后唐大将元行钦被打断双脚,押送到了洛阳,见到了他的义父李嗣源。父子二人互相对骂,毫无缓和余地。最后,气急败坏的李嗣源下令将元行钦斩首。 元行钦早年投身于卢龙节度使刘守光麾下,以悍勇的闻名。 913年,李存勖派遣大军攻打幽州时,手下大将李嗣源击败并俘虏了元行钦。李嗣源劝降元行钦成功后,将他收为义子。 自此,元行钦便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每次冲锋陷阵都冲在最前,“常临敌擒生,必有所获,名闻军中”。 后来,李存勖在河北征战时,听闻元行钦的勇武事迹,便动了招揽之心,他向李嗣源提出,希望将元行钦调至自己身边。 李嗣源虽舍不得这位得力养子,但李存勖毕竟是自己的主公,不敢违抗命令,只能忍痛将元行钦送出。 来到李存勖麾下后,元行钦受到极高礼遇 ,被任命为散员都部署,还被赐姓为李,改名李绍荣,正式成为李存勖的亲信。 李存勖性格中有着轻敌好战的缺陷,一次与后梁军队交战时,因贪功冒进陷入重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元行钦带领少量骑兵及时赶到,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将李存勖救出。 经此一役,李存勖对元行钦的信任达到顶峰,此后,元行钦 “宠冠诸将”,官职一路飙升至检校太傅、忻州刺史,成为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后唐建立后,元行钦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李存勖封他为武宁军节度使,让他手握一方兵权。 一次宫中举办宴会,李存勖发现元行钦未到,询问后得知,按规矩元行钦当时的官职等级不够参会资格。 李存勖当即面露不悦,第二天便下旨加封元行钦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份打破常规的待遇,足以见得元行钦在李存勖心中的分量。 926年,魏博爆发大规模兵变,李存勖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让他率军前往平叛。 元行钦抵达邺城后,由于叛军抵抗顽强且城防坚固,便派人带着李存勖的诏书招降叛军首领赵在礼。 赵在礼在城楼上谦卑表示,手下将士只是思念家乡亲人一时糊涂,希望元行钦能在李存勖面前求情,给他们改过机会。 可就在赵在礼准备开城投降时,后唐将领史彦琼突然在城下大骂,扬言城破后要将叛军碎尸万段。叛军意识到朝廷并无赦免之意,便放弃的投降的打算。 元行钦无奈将此事上报,李存勖怒不可遏,下令让他全力攻城且城破不留活口,同时征召各镇军队支援。 然而邺城久攻不下,紧接着邢州、洺州相继反叛。无奈之下,李存勖改派李嗣源领兵出征。李嗣源率大军抵邺城西郊扎营,准备休整后进攻。 可谁也没料到,当夜,张破败等人突然煽动士兵作乱,杀死都将、烧毁营舍,乱兵迅速控制军营,李嗣源被乱兵裹挟着进入邺城。 身陷叛军的李嗣源派人带亲笔信赴京解释处境,称自己是被胁迫而非反叛。可元行钦不知是怎么想的,不仅扣留使者,还按兵不动,之后更是退守卫州,并向李存勖诬告李嗣源已投靠叛军,与赵在礼共占邺城。 后来,李嗣源好不容易从邺城脱身逃到魏县,部下安重诲、霍彦威劝他速回京城当面辩白。 李嗣源觉得有理,一边从魏县前往相州,一边再次派人送奏疏自辩。李存勖见奏疏后,才知元行钦此前是诬告,对李嗣源的猜疑减轻不少。 为安抚李嗣源,李存勖特意召见其长子李从璟,让他赴邺传达善意,劝说父亲回京。可李从璟刚到卫州,就被元行钦拦下囚禁,元行钦甚至想直接杀他。李从璟见无法见父,只能请求回京,元行钦才不情愿放行。 此后,李嗣源多次上疏自辩,奏疏却全被元行钦截留。得知此事的李嗣源,心中猜疑与恐惧渐深。后在众人反复劝说下,李嗣源最终下定决心起兵。 李存勖听闻李嗣源军队已到黎阳,再次派李从璟赴黎阳表达和解意愿。可元行钦竟将李从璟杀死。 不久后,伶人郭从谦发动 “兴教门之变”,叛军攻入皇宫,李存勖亲率士兵抵抗,最终中箭身亡。 元行钦见李存勖已死,便带着少数亲信逃出京城,准备前往河中投靠李存霸。途中,元行钦被虢州刺史石潭派人抓获,为了防止元行钦逃跑,石潭下令打断他的双脚,装入囚车押往洛阳。 在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已率军进入洛阳,掌控后唐军政大权。 当元行钦被押到李嗣源面前时,这对曾情同父子的人,眼中只剩刻骨仇恨。 李嗣源怒斥:“我儿李从璟何错之有?你为何狠心杀他?你可知,他是我最疼爱的儿子!” 元行钦大声回骂:“那陛下呢?他待你不薄,你为何背叛他起兵谋反?” 这话激怒了李嗣源,当即下令将元行钦就地斩首。 有不少人认为元行钦是后唐的“忠诚”,但欧阳修却不以为然,他在《新五代史》中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评价,大意是李嗣源起初并没有谋反的打算,可元行钦却坚称他已经反了,又杀其子李从璟,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而在李存勖死后,以“忠臣”自居的元行钦第一时间是想着逃跑,最后被擒杀。元行钦见到李嗣源后,言辞虽然不屈,但死并非他的意愿,只是因为他清楚,在杀了李从璟后,李嗣源已不可能再饶了他。

0 阅读:0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