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人荒地藏400亿吨矿!两拓年产6亿吨!中国如何逆袭资源博弈? 1958年

一语呢 2025-09-15 12:48:00

5万人荒地藏400亿吨矿!两拓年产 6 亿吨!中国如何逆袭资源博弈? 1958年,秦岭深处,一队500人的地质勘探队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岭间扎下帐篷。风雪扑面,粮食短缺,水源靠远处山泉挑来,肩膀和脚底磨出了血泡。 那一年,他们发现了金堆城钼矿,探明储量超百万吨,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颗重要的“争气矿”。 彼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战乱,亟需资源支撑工业化。钼,一种稀有金属,是钢铁强化的关键元素。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每一克矿石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而如今,面对全球资源新一轮博弈,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关口。 过去几十年,全球对矿产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西方以“两拓”(力拓、必和必拓)为代表的矿业巨头早已完成全球布局,掌握着铁矿石、铜、铝等资源的命脉。 他们不仅控制着资源本身,更牢牢把握着定价权。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富矿穷国”的悖论。 资源出口量大,却附加值低;储量丰富,却技术薄弱;生态代价沉重,却利益流失严重。 这种困局并非偶然。上世纪末,中国曾大量以“白菜价”出口稀土、铝土矿等战略资源,用资源换取外汇,却没能换来核心技术。生态破坏、资源流失,成了沉重的历史之痛。 2022年,内蒙古紫金矿业子公司非法采矿案曝光。公司自2013年起无证越界开采铅锌矿,累计超过600万吨,涉案金额数十亿元。 最终,总经理投案自首,公司被罚逾20亿元,大片草原生态受损,短期内难以恢复。 不久之后,2024年山西汾阳,一家企业以建矿为名,日均盗采铝土矿4000吨,非法经营额每天超过200万元,违法占地达270亩。 村民多次举报,监管却层层推诿,生态与法律双重失守。 2021年,一起看似微不足道的膨润土盗采案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租赁耕地挖掘“土黄金”,获利仅47万元,却导致永久性耕地破坏。 若将目光拉远,全球每克拉钻石的开采需消耗250吨矿石、破坏160平方英尺土地,生态的代价从不轻微。 痛定思痛,中国开始走出“资源输出国”的旧路径,转向以技术为核心的资源反制体系。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稀土领域的逆袭。 尽管中国稀土储量仅占全球10%,但通过20年的产业链布局,已掌握全球约90%的稀土提取和分离产能。技术上的突破,是底气所在。 中国科学家攻克稀土分离提纯难题,将成本压至国际水平的三分之一,形成439项专利壁垒,令西方难以逾越。 随之而来的,是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中国对7类关键稀土实行出口管制,同时对外释放差异化产能,精准打击对华依赖度高的国家和产业。 这让美国F-35战斗机生产线一度陷入瘫痪,日韩企业也不得不在华设厂,寻求“就地供应”。 另一场资源博弈的焦点,是锂。掌握锂资源,意味着在新能源时代拥有话语权。 中国不再单纯依赖进口,而是通过“资源+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模式,反向渗透资源国。 宁德时代在南美设立固态电池研发中心,赣锋锂业向智利输出AI冶炼技术。 这些企业不只是“买矿”,更是“带技术、带市场”,通过合作绑定对方利益,从而对冲南美“锂OPEC”式的资源主义风险。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还积极整合阿富汗等地区的锂矿资源,形成多点布局,减少对单一供应地的依赖。 传统矿业也在悄然转型。北方稀土投入巨资实现废水回收率90%以上,资源再生利用占比超过10%。中科院主导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正在削弱对稀土的刚性依赖。 这一切的背后,是一批中国矿业企业的全球突围。2023年,紫金矿业实现盈利211亿元,矿产铜产量达101万吨,位列全球第四。 洛阳钼业盈利82.5亿元,钴产量5.5万吨为全球第一,并通过并购整合迅速扩张。 紫金收购加纳Akyem金矿、秘鲁La Arena铜金矿,洛阳钼业则在刚果(金)投资大型钴铜项目。 这些动作不仅提升了资源掌控力,也逐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矿业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 回望1955年,金堆城钼矿的发现,是中国资源开发史上的一个缩影。 500人扎根荒山拓荒,从最初的“争气矿”建设,到1983年成为“中国钼都”,再到如今的“生态矿”“创新矿”,一座矿山,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足迹,也映照出资源战略的演变。 然而挑战仍在。西方正在加速构建资源联盟,美国频频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矿业强国,试图围堵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影响力。 同时,国内也面临环保成本高企、优质资源逐渐枯竭等瓶颈。铜矿品位持续下滑,意味着单位产出需付出更高代价。 信息来源: 《矿业“双雄”2023年业绩攀新高 增储扩产、低碳发展齐发力》——中国青年网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一语呢

一语呢

娱乐,吃瓜,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