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

炎烬 2025-09-15 02:22:21

1944年,几个刺刀同时刺进了79军军长王甲本的腹部,这位打了半辈子仗的将军,就这么倒在了山道上,成了整个抗日战争里,牺牲在白刃战中的最高将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山口铺的玉霁亭旁,至今仍有人记得那个烈日下倒下的身影,他靠坐在亭边的栏杆上,身上布满伤痕,双眼半睁,仿佛还在凝视前方的战场,这是王甲本,云南富源人,一位在抗战最艰难岁月里冲锋在前的将军,别人说他是“硬仗将军”,可这四个字背后,是他用一生打下来的。 他出生在1901年,是个军人家庭的孩子,从小便听着父辈讲述战火与使命的故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这样的家庭氛围,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注定会发芽的种子,长大之后,他走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从这里走出的,不止他一个日后名震疆场的将领,可命运没有厚此薄彼,只有更早地把他推上了生死边缘。 他从底层军官做起,步步靠着实打实的战斗一点点往上爬,在战场上,他从来不躲在后面指挥,而是跟士兵一起冲锋,每一次出击,他都走在最前面;每一寸阵地,他都死守到底,在淞沪的战线上,他带着部队死守阵地,身上被炸进无数弹片,连医护都不敢拔出来,怕流血不止,他却咬着牙坚持战斗,直到任务完成。 他的部下常说,跟着王军长虽然苦,但心里安稳,因为他从来不拿士兵当挡箭牌,行军时,他常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自己跟着步行;吃饭时,他和士兵们一样啃干粮、喝凉水,他治军严厉,却从不容忍克扣军饷或欺压百姓的行为,有军官违规,他不是训斥几句了事,而是直接调离军职,毫不手软。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带领部队几乎连轴转,从北打到南,参加的战役数不胜数,在南昌,他在修水两岸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在长沙战场,他绕到敌人侧翼,切断补给,为主力部队争取了胜机,全国正面战场的大决战中,能打的,他几乎都亲自上阵,不是没人劝他“保命要紧”,但他总觉得,自己既然是军人,就应该站在最前面。 1944年,一场决定中南战局的重大战斗正在酝酿,衡阳岌岌可危,敌军重兵围攻,而守军弹尽粮绝,就在这时,他接到命令,率领第七十九军赶赴衡阳支援,那是一条明知前方危险重重的路,他却没有犹豫,部队疾行数百里,一路突破敌人封锁,几度逼近衡阳城边,但敌军兵力实在太强,衡阳最终还是失守。 衡阳丢了,他又被派往南方的冷水滩、芦洪市一线防守,他明白这道防线不能再出问题,因为背后就是广西,是整个西南的门户,即便士兵疲惫不堪,他还是带队强打硬拼,依然在冷水滩击毙了敌军的高级军官,那一次的胜利虽小,却稳住了防线,也为前线牺牲的弟兄们出了口气。 几天之后,他把指挥部设在东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战况紧急,他决定转移位置以避敌锋,转移途中,走到山口铺时,前头的部队突然与一股敌军遭遇,他们原本以为是援军,结果却是伪装成友军的敌人,等到看清时,已近在咫尺。 枪声响起,敌人数量远超自己人,先头的士兵几乎全数牺牲,他也在混乱中身中多弹,手臂和腿部都严重受创,副官想扶他撤退,他却挣扎着站起,退到一处山坡,准备迎战追来的敌兵,敌人冲了上来,三人围攻,他已经几乎无法站稳,却仍握紧刺刀,与敌人搏斗,最终几把刺刀刺入他的腹部,鲜血染红了山地,他的生命也定格在了那个灼热的午后。 等到部队回防找回他的遗体时,他还靠着那座亭子的栏杆,脸上带着血痕,眼神却平静如常,因为战事紧急,部队无法将遗体带走,当地一位村民刘理谷看在眼里,心里发酸,他回家与祖母商量后,决定将为祖母准备的棺木拿出来,用来安葬将军,另一位村民也贡献出家中棺材,用来埋葬副官。 他们没有想太多,只觉得,这样的将军不能就这么暴尸荒野,他们把将军葬在村后的山坡上,还许诺会世代守着墓地,这个承诺一守就是七十多年,刘理谷之后,他的儿子、孙子,接力守护着那座简单的墓,每年清明,都会为将军培土、祭扫。 后来也有志愿者加入进来,为将军立碑,曾有热心人捐出积蓄,把原本的土墓砌成水泥结构,就怕下雨时泥土被冲塌,这些人没有见过王甲本,却都觉得,不能让真正的英雄被岁月淹没。 他的家乡也没有忘记他,中安镇改名为“立基镇”,那是他的字;主街道叫“甲本街”,小学也以他命名,无论是战时的英勇,还是战后的牺牲,都被家乡用最朴素的方式铭记下来。 他牺牲后,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也正式认定他为革命烈士,用国家的名义肯定了他的付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府,都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相同的精神价值。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那天,他的儿子王宁生手捧父亲的照片,随着老兵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那张照片里,是一个穿军装的中年人,眼神坚毅,仿佛仍在前线巡逻。 信息来源:王甲本:白刃殉国铸忠魂——中国军网

0 阅读:112

猜你喜欢

炎烬

炎烬

炎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