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

波览历史 2025-09-14 20:44:26

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兵力不足万人,疲惫不堪,而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已在周边布下包围圈。   奇怪的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军并未发动致命一击,反而陷入“围而不歼”的僵局。这背后的原因,藏在军事部署的缝隙里,更藏在那个年代各方势力的盘算中。   东北军的态度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奉命冲在最前面的七个师,全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这支军队自九一八事变后被迫离开家乡,官兵心里最惦记的是打回东北,对蒋介石“先剿共再抗日”的命令早就憋着一股火。   1935年秋冬,劳山战役里,一一〇师被红军全歼,师长何立中当场阵亡;榆林桥战斗中,一〇七师的主力团打光了,团长高福源成了俘虏;直罗镇战役更惨,一〇九师师长牛元峰战死,一〇六师也被打残。   不到三个月,三个主力师没了,东北军将士看着身边倒下的同乡,谁还愿意为“剿共”拼命?   红军的“攻心战”让东北军的斗志彻底松动。高福源被俘后,红军没把他当敌人,反而请他吃陕北小米饭,跟他聊东北的老家,讲抗日的道理。   这位打过多年内战的团长幡然醒悟,主动要求回东北军劝张学良。他见到张学良后,一句“再打下去,东北军就成了没根的野草”,戳中了这位少帅的痛处。   后来东北军前线部队甚至跟红军约定“枪口朝天”,遇到红军运输队,还偷偷塞些子弹和药品,这种“敌友难分”的状态,让围剿成了纸上谈兵。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疙瘩,更是让“围而不歼”成了必然。蒋介石的中央军向来把地方军阀当“外人”,东北军就是他眼里的“杂牌”。   把东北军派去陕北,明着是剿共,暗里是想借红军之手削弱这支部队。张学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私下对部下说:“咱们在前线流血,蒋委员长在南京坐收渔利,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不光是东北军,其他地方部队也各有各的小九九。山西的阎锡山怕中央军借剿共进山西,宁夏的马鸿逵只盯着自家地盘,谁都不愿真刀真枪跟红军拼,围剿大军看似浩浩荡荡,实则一盘散沙。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也捆住了国军的手脚。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刚推行法币改革,想靠统一货币稳住经济,可改革初期市场乱成一团,白银大量外流,工商企业倒了一大批,政府税收少得可怜。   前线部队的军饷都发不及时,士兵们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思打仗?   有资料记载,当时东北军一个连的士兵,有一半人脚上还穿着单鞋,寒冬腊月里冻得直哆嗦,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蒋介石在日记里抱怨“军费日绌,剿共难继”,这话虽有推脱之嫌,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   华北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也让国军不敢把事做绝。1935年,日本步步紧逼,华北都快成了“第二个东北”。   全国百姓喊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上海、北平的学生上街游行,连国民党内部都有不少人劝蒋介石“先保国家再说剿共”。   红军看准了这个时机,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开会,明确提出“联合一切力量抗日”,还主动把瓦窑堡让给东北军,给张学良一个“剿共有功”的台阶下。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显了诚意,又让国军再打下去师出无名。   陕北的黄土高坡,也成了红军的天然屏障。这里沟深坡陡,红军钻山沟、绕土塬,熟悉得像自家院子,国军的汽车、大炮开不进来,只能靠两条腿追,往往是红军都转移了,国军还在山坳里打转。   当地百姓更向着红军,送情报、藏伤员,国军一进山就成了“睁眼瞎”。有个东北军老兵后来回忆:“我们在塬上转了三天,连红军的影子都没见着,干粮倒吃没了,最后还是老乡指了条路才走出来。”   国际上的风也在变。苏联一直盯着中国的局势,1935年开始悄悄给红军递消息,说可以从新疆送些武器过来。   英美两国因为跟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也劝蒋介石别把精力全放在内战上。这些外部因素,让蒋介石不得不掂量掂量,要是把红军逼急了,万一跟苏联走得更近,对他可不是好事。   就这样,几十万国军围着陕北,看似铁桶一般,实则各有各的顾虑。东北军不想打,地方军阀不愿打,经济撑不住打,舆论不允许打,地形不利于打,国际形势又不适合打。   种种因素搅在一起,让“围而不歼”成了那个冬天里,谁都没说破却心照不宣的选择。   当高福源再次穿过战线,把张学良的密信交给红军时,陕北的雪正下得紧。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僵持的局面,会在一年后以西安事变为爆发点,彻底改写中国的走向。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