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台湾飞行员黄植诚,驾驶最先进的飞机向大陆投诚,却被后座飞行员察觉。黄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14 16:40:33

1981年,台湾飞行员黄植诚,驾驶最先进的飞机向大陆投诚,却被后座飞行员察觉。黄植诚一惊,随即说:“你要是不愿意回大陆,那就跳伞吧!”   1981年8月8日上午9时28分,福州机场的跑道上,一架F-5F战机平稳降落。舱门打开,30岁的黄植诚摘下飞行头盔,望着围上来的人群,只说了一句:“我终于回来了!” 这句简单的话,背后藏着他多年的思乡执念,也藏着万米高空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抉择; 就在一小时前,他还在与后座飞行员许秋麟周旋,用一句“你要是不愿意回大陆,那就跳伞吧”,为这场筹划已久的“归乡之旅”留出最后一丝余地。   黄植诚的“归乡梦”,早在少年时就已生根。他出生在台湾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福建南安人,虽在台湾生活多年,却始终保留着大陆的生活习惯; 家里挂着中国地图,饭桌上总少不了闽南菜,睡前会给孩子们讲故乡的故事。“大陆不是‘对岸’,是我们的根。”父亲的这句话,黄植诚记了一辈子。 后来他考入台湾空军官校,成为飞行员,每次训练路过台湾海峡,都会忍不住往大陆方向多看几眼——他知道,那片云雾背后,是父亲口中“有山有水的故乡”。   1979年,黄植诚晋升少校,驾驶当时台湾最先进的F-5F战机。这款战机续航力强,能覆盖大陆多个城市,教官讲解时的一句“F-5F的续航力足够飞到大陆任何城市”; 让他心中的“归乡梦”有了实现的可能。从那时起,他开始悄悄做准备:利用训练机会熟悉台海航线,记下沿途的地标;研究F-5F的性能参数,计算最佳飞行高度和油量; 甚至在口袋里藏了一张小小的大陆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福州机场的位置——那是他早就选定的降落点。   1981年8月8日,机会终于来了。当天的训练任务是“低空穿云”,黄植诚主动申请带教新人许秋麟。战机起飞后,他像往常一样与地面塔台保持联系,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异常。 当飞行高度达到五千米时,他以“训练需要”为由,让许秋麟放下暗舱罩——这一操作,瞬间挡住了许秋麟的视线。 紧接着,黄植诚迅速关闭无线电,猛推操作杆,战机突然俯冲,降至低空平飞,朝着大陆方向疾驰而去。   “长官,高度太危险了!”暗舱罩后的许秋麟察觉不对,焦急地呼喊。黄植诚没有回应,只是紧握操纵杆,目光死死盯着前方的海岸线。 直到许秋麟颤抖着质问“你要干什么”,他才缓缓开口:“我要回大陆,回到祖国的怀抱。我希望你也能一起,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 许秋麟沉默了,他知道黄植诚说的是实话,却又顾虑家人:“我的家人都在台湾,我不能……”   听到这话,黄植诚没有强迫。他看了一眼仪表盘上不断闪烁的油量警报——为了让许秋麟安全跳伞,战机需要折返一段距离,这会消耗更多燃油,甚至可能影响后续降落。 但他没有犹豫,操控战机转向,找到一片空旷区域,对许秋麟说:“这里地势平坦,你跳伞吧,我会保证你的安全。” 许秋麟跳伞后,黄植诚确认其降落伞打开,才再次调转航向,加速向福州机场飞去。   途中,两架大陆战机悄然接近。黄植诚没有慌张,他清楚这是我方的警戒战机,立即按照国际通用的友好信号,摆动机翼三下。 看到对方回应的信号,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知道,自己离“回家”又近了一步。当福州机场的跑道出现在视野中时,他调整姿态,平稳降落,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黄植诚的归来,在两岸引起巨大震动。他带来的不仅是当时最先进的F-5F战机技术资料,更用行动打破了两岸对立的隔阂。 后来,他加入大陆空军,继续从事飞行事业,还多次参与两岸交流活动,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两岸同根同源”的故事。 他常说:“当年我驾机回来,不是一时冲动,是因为我始终相信,两岸本是一家,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的脚步。”   如今,黄植诚已年过七旬,退休后仍致力于两岸民间交流。他会带着家人回福建南安寻根,给孩子们讲当年驾机归乡的故事; 也会接待来大陆访问的台湾青年,告诉他们“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在他看来,当年万米高空中的抉择,不仅是个人的归乡之路,更是两岸血脉相连的见证。 这种源自民族深处的认同感,终将跨越一切隔阂,让两岸同胞真正“团圆”。   从台湾空军少校到大陆空军军官,从驾机穿越台海到投身两岸交流,黄植诚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回家”二字。 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游子心中,那份对故乡最深的眷恋与坚守。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黄植诚》 荔枝新闻|《81年台军黄植诚驾战机投诚 获5000万巨额奖金》 中国新闻网|《台籍委员黄植诚:让两岸青年能翱翔在祖国蓝天》 观察者网|《台湾最后一位驾机起义飞行员:来到大陆看到很多希望》

0 阅读:1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