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后进入“贤者模式”,除非再放入一只新的母鼠,否则它几乎不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交配。 弗兰克·比奇1911年出生在堪萨斯州恩波利亚市,是家里三个孩子的老大。他爸是当地音乐教授,家里氛围还算文艺。但比奇小时候成绩一般,大学先读英语,想当高中老师,结果拿了不少D和F,差点混不下去。后来转到安提阿学院调整一年,回来后选了詹姆斯·斯特劳德的心理学课,这门课彻底改变他方向。1932年毕业时大萧条闹得凶,他找不到教书活儿,就拿了恩波利亚的临床心理学奖学金读硕士,论文研究大鼠色觉。经济压力大,他短暂在耶茨中心高中教书,还结了第一次婚,不过很快就离了。 1956年比奇在伯克利实验室做实验,选一只成年雄性大鼠和五只发情期雌鼠放进封闭玻璃箱。雄鼠先单独进去,箱底铺木屑,四壁透明便于观察。它快速与每只雌鼠交配,一小时内完成多轮。几天后雌鼠怀孕,箱中新生鼠崽叫声响起。雄鼠这时蜷缩角落,不再接近雌鼠,即使雌鼠经过也无反应。比奇引入新雌鼠,雄鼠立即警觉,恢复交配。重复测试确认,对熟悉伴侣无兴趣,对陌生者热情高涨。 这个现象涉及大脑多巴胺分泌,与新伴侣互动时多巴胺上升,推动行为重启。从进化看,促进雄性多伴侣结合,增加后代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存活率。研究显示,雄鼠疲惫后不应期延长,但新雌鼠缩短甚至消除。类似效应在其他动物如鸡和鱼中存在,优化精子分配。 人类也受影响,男性性生活后不应期可因新对象缩短。跨文化研究显示,男女都对新鲜感有追求,但女性较弱。嗅觉在辨识新伴侣中关键,雄鼠偏好新雌鼠气味。物理极限如精子产生限制效应,雄鼠连续交配后精子减少,休息15天最佳。 女性动物如雌鼠也显示效应,对新雄鼠增加主动行为,尤其控制交配时机时,优化繁殖成功,避免无育雄性。研究用微透析监测伏隔核多巴胺,在新雌鼠引入后显著增加。神经激活在新刺激下更强,重复熟悉者不升。 柯立芝效应解释为什么雄性总追新鲜,鼓励多样化繁殖,避免单一伴侣限基因传播。但过度分配精子可能减成功率,导致雌性多求交配。果蝇中Orco基因通过嗅觉辨熟新伴侣。在某些种如装饰蟋蟀,无偏好新伴侣,淡水蜗牛无性别特异效应。 比奇影响延续到行为神经内分泌学会,从1990年起每年颁发以他名青年调查员奖。他的成果塑造几代学者,推动领域发展。1988年6月15日,他在加州伯克利去世,享年77岁,去世前几天还工作于奥马哈会议论文。
我去...给大家看一下鼻子基因的震撼感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