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新加坡记者的文章,他说我们轰轰烈烈地纪念抗战,是在搞什么“强化话语权”,

百姓事记簿 2025-09-08 01:40:30

刷到一个新加坡记者的文章,他说我们轰轰烈烈地纪念抗战,是在搞什么“强化话语权”,是在“凝聚民心”。告诉这位新加坡记者,他说的没错,我们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恢复汉唐雄风。 一位新加坡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将中国纪念抗战的盛大活动解读为“强化话语权”与“凝聚民心”的手段。这样的观点,乍一看似乎带着几分“旁观者清”的冷静,实则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来不是靠“话语权”或“民心”的简单堆砌,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成就与担当,在世界舞台上刻下属于中国的印记。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早已让全球瞩目。从“天问”探火到“嫦娥”取壤,从“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到“人造太阳”点亮核聚变之光,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如今正被中国科学家一一变为现实。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成就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实实在在地惠及全球。比如,中国自主研发的5G技术,不仅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能通过“云课堂”聆听名师授课,更让非洲的农民用手机就能实时掌握市场行情,将农产品卖向世界。 这种“科技向善”的力量,远比任何“话语权”都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科技是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软实力的体现。 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屡创佳绩,从《流浪地球》的科幻震撼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东方美学,从《山海情》的扶贫故事到《人世间》的人间烟火,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收获口碑与票房,更在海外引发广泛共鸣。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突破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也掀起热潮,超过1亿海外读者通过翻译平台追更中国小说,甚至自发学习中文,只为能直接阅读原著。这种文化的“反向输出”,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国。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同样以行动诠释着大国担当。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中国不仅第一时间向150多个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更派出多支医疗专家组奔赴抗疫一线,分享防控经验。 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承诺“双碳”目标,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国。而在地区冲突中,中国始终秉持和平立场,推动对话解决争端,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这些行动,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国的复兴,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回到那位新加坡记者的观点,他或许只看到了纪念活动的表面,却忽略了背后的深层逻辑——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来不是靠“强化话语权”或“凝聚民心”就能实现的,而是靠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靠科技、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全面崛起。 当中国的航天器在火星留下车辙,当中国的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掌声,当中国的医疗队在异国他乡拯救生命,这些瞬间,才是中国复兴最真实的注脚。 如今,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自信的步伐走向未来。无论是科技突破、文化输出,还是国际担当,都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那么,在你看来,中国复兴的哪个瞬间最让你印象深刻?是科技突破的震撼,还是文化输出的温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百姓事记簿

百姓事记簿

记录百姓事,书写民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