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提起高伯龙这个名字,熟悉相关领域的人都会肃然起敬,他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国防科技专家,曾任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核心科研岗位。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就是他,让中国的“眼睛”变得无比锐利,从此天堑变通途,让导弹一飞冲天也能够毫厘不差地命中目标。 中国的导弹,为什么能够飞得又远又准?这背后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惯性导航。 而激光陀螺,就是惯性导航系统最核心的“灵魂部件”,没有它,导弹、航天器、战机都无法精准定位。 曾经这项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刚起步时面临技术封锁,没有先进设备、没有足够资料,一切从零开始。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高伯龙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在常人看来,高伯龙的起点并不高,他出身于普通家庭,少年时代经历战乱。 靠着骨子里的执着和热爱,他走进了中国科技最前沿的实验室,面对极端匮乏的条件,他从不抱怨。 他常常为了一个复杂实验材料配比反复琢磨,废寝忘食,有人曾半开玩笑问他为啥总穿一身旧背心,他只淡淡回应:做研究不用太讲究穿着,得讲究结果。 激光陀螺的原理极其复杂,其应用涉及物理、光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中国完全没有可以照搬的先例。 国外的各种技术封锁让中国科研寸步难行,甚至有传说称全世界只有极少数顶尖专家才能触及该领域最核心的“密码”,这就是“钱学森密码”——它指代陀螺惯性导航领域最难突破的基础性关键技术。 但是高伯龙没有被困难击倒,他决定自力更生,他推翻了几乎全部现有技术方案,一切从头摸索。 他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自己去做模型、反复验证理论,有时候一个实验失败一次,他就回去再查十本资料,再动手改进几十次装置。 这一切源于他坚信:只有挺过眼下的艰难,才有可能让中国突破桎梏。 高伯龙用一年半的时间,竟然奇迹般破译了“钱学森密码”,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精度激光陀螺仪。 这个突破意义非凡,有人形象比喻,如果把导弹比作神箭,激光陀螺就是神箭的“千里眼”和“指南针”,能让导弹突破恶劣条件,命中千里之外毫米之间。 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我国各型导弹、无人机、航天器等顶尖国防装备,中国导弹因此大步跃居世界前列,从“能飞”变为“能打”、“能打中”。 即使是在极其复杂的电磁干扰、高机动飞行等环境下,我们的导弹、火箭、卫星依然能保持最精准的定位。 高伯龙赢得了中国激光陀螺之父的尊称,也让“中国制造”有勇气向世界尖端科技叫板。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美国陆军军事专家评估中国新弹道导弹DF61和DF5C的性能,前美军四星上将马克米
【103评论】【1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