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刚刚传来消息 9月1号那天,韩国关税厅放了份数据出来,首尔不少搞贸易的官员看完都睡不着觉——8月份韩国对美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直接跌了12%。 这可是从2020年5月疫情最严重那阵儿之后,跌得最惨的一次了。要知道韩国出口就跟全球贸易的“体温计”似的,这一下跌得这么厉害,谁看了都得捏把汗。 更让人揪心的是,韩国对美出口的15个主力品类里,有11个都在往下滑,其中钢铁出口跌得最狠,一下掉了32.1%,二次电池也没好到哪儿去,跌了23.7%,这俩行业今年算是栽大跟头了。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不是突然发生的。 今年7月底的时候,韩美好不容易谈妥了关税的事儿,说要把美国对韩国商品的关税从25%降到15%,本来定好8月7号就生效,结果等到8月底,美国那边连个正式的行政命令都没发出来。 这就跟商家提前听说要打折,进货的时候却发现价格压根没动一样,韩国那些企业这俩月接订单的时候,心里都没底,总怕政策突然变卦。 更倒霉的是,8月19号那天,美国商务部突然说要把400多项钢铁、铝做的衍生品加进关税清单,税率直接提到50%,连已经在运输路上的货都没给豁免期——这就跟刚说要打折又突然涨价似的,韩国钢铁企业手里的订单瞬间就没人要了。 钢铁行业这次是真惨,32.1%的跌幅背后,其实是俩麻烦凑一块儿了。 一方面美国自己的制造业早就不行了,已经连续六个月没缓过来,9月的制造业指数才47.2,连50的荣枯线都没到(低于50就说明在萎缩),汽车、机械这些用钢铁多的行业,需求本来就弱得很; 另一方面美国为了护着自己家的钢铁厂,今年6月就把关税从25%提到50%,8月又把征税范围扩大了,连风力涡轮机、起重机上的钢铁部件都算进去了,韩国企业想把钢材加工成零件再出口,也躲不过去。 电池行业的日子也不好过,23.7%的跌幅,把LG新能源、三星SDI这些大公司都愁坏了。 按说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还在涨,可韩国电池出口反而跌了,这事儿跟美国的《通胀削减法》脱不了干系——那政策就是鼓励美国车企买自己本土产的电池,还给本土工厂发补贴。 三星SDI虽然跟通用汽车说好,要在美国投35亿美元建工厂,可新厂2027年才能开工,现在还得靠出口。 韩国电池企业现在正卡在这个不上不下的阶段。 更麻烦的是,美国把电池原材料的供应链管得特别严,如果韩国企业用了中国产的锂啊、钴啊,就算在美國生产,也拿不到补贴,这让靠全球供应链吃饭的韩国企业,左右都不是人——不用中国材料,成本就高;用了,又拿不到补贴,怎么选都亏。 说起来也挺唏嘘的,8月份韩国整体的出口其实是涨了1.3%的,光半导体出口就比去年同期多了38.8%,快到120亿美元了。 一边是芯片厂忙着扩大生产,工人加班加点;一边是钢铁厂的工人盯着订单发愁,怕厂子停工——这俩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全是因为美国搞的“差异化关税”。 半导体没在加税的名单里,又赶上人工智能热,所以一路往上走;可汽车、钢铁这些被盯上的行业,就算企业再使劲儿,也扛不住政策这么折腾。 就说现代汽车吧,在美国市场的电动车销量本来就涨得慢,25%的高关税一压,性价比根本没优势了,8月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分别跌了3.5%和14.4%,其实也不奇怪。 现在韩国这些商家,真是两头为难——既怕美国接着加关税,订单越来越少;又怕本土的工厂没活干,工人留不住。 韩国制造业的PMI(就是反映工厂活力的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往下走了,企业也越来越不敢投资,怕投了钱收不回来。 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商务部已经放话了,钢铁和铝的关税可能会成为特朗普接下来贸易政策的重点,说不定还会扩大范围或者再提高税率。 这就跟悬在韩国出口企业头顶的一把剑似的,谁也不知道下一刀会砍在哪儿。 其实贸易这事儿,就跟俩人选菜吃饭一样,你给对方碗里多挑刺,自己也吃不痛快。韩国对美出口这记“降温”,其实是在提醒所有人,关税这东西就是把双刃剑,伤了别人,早晚也会割到自己。 美国想靠加关税护着自己家的产业,可数据摆在那儿,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反而在降,6月份占比都跌破8%了;韩国企业为了避税,只能去美国建厂,可建厂要花钱、要时间,眼下的日子还是难捱。 现在全球贸易的链条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要硬把它拆开,恐怕没有哪一方能独善其身。 看着韩国出口这根“体温计”,不少国家都在琢磨,到底怎么才能让全球贸易的“体温”回到正常水平,别再这么忽冷忽热了。
就在刚刚,韩国突然宣布了!9月6日,韩国外长赵显宣布数百名韩国人在美
【4评论】【3点赞】
ktongsoft
美国不过是制造恐慌来掩盖衰落。本身就买不起商品,非要故意说我不想买了
董叶和董根
美国制造业回归也是对韩日欧等过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