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6架军机,谁知刚飞不久就坏了4架!俄专家怎么也修不好,角落一名普通士兵突然站起来说:“让我试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一批俄制直升机落地中国,六架新型战机中有四架突然出现控制系统异常,操控杆在飞行中失灵,飞行员根本无法掌握方向,俄罗斯派来专家团队,反复检查后得出结论,说是机械磨合不良,建议要么返厂拆解,要么继续飞行等待系统自我适应,这两种方案都代价极高,一种耗时耗钱,一种赌上飞行员的性命。 危机悬在头顶之时,芮银超默默走上前,他是个穿着油迹斑斑工作服的机务兵,三十出头,个头瘦高,长期伏在机舱里,皮肤晒得黝黑,他没有说出豪言壮语,只是拎起工具走向飞机,不是谁都记得这个人,他十九岁参军,第一份工作是在炊事班做饭,家里人觉得稳定,他却心里不甘,他从小的梦想是飞向蓝天,当飞行员未果,能靠近飞机的机会也不愿放弃。 转岗成为机务兵之后,他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学历不高,连很多基础的电路图都看不懂,但他有一股倔劲,别人下班后休息,他在路灯下翻书画图;别人发津贴买零食,他凑钱买航空教材,他啃不懂英语,就一句一句查字典;看不懂电路图,就一笔一划临摹,直到背下来为止,别人笑他学不会,他就用时间堵上这口气。 在维修岗位上,他从最基础的打下手干起,每次拆装,他都观察每一个动作,琢磨每一个连接件的走向,遇到复杂的系统,他就一个一个模块拆解理解,慢慢地,他能听出飞机发动时的细微异响,能靠一根手指感知螺旋桨的震动频率,别人说他神,他却知道这背后是无数个夜晚的积累,是每一次排故时的汗水和笔记。 这次俄制直升机的故障,他并没有把专家的判断当成权威,他提出质疑:如果磨合问题是普遍的,那为什么同批次的两架飞机却运行正常?质疑背后,是他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对系统结构的深刻理解,他钻进驾驶舱,半小时后确认问题出在液压系统舵机的密封环,他列出四个技术依据,具体指出问题节点,部队领导决定让他试一试,他更换了几个关键部件,重新调试系统,飞行员起飞测试,一切正常,此前困扰专家团队两周的问题,被他一句话解决。 这不是他第一次解决难题,某次演习前夕,一架战机无法启动,技术小组束手无策,他让飞行员尝试再启动一次,自己贴着机身听声音,几分钟后判断是点火嘴故障,换了两个小部件后飞机顺利升空,他靠的是耳朵、手感,还有脑海里那张几乎完整的电路图。 他曾在重庆的夏天钻进尾梁舱,舱内温度超过五十度,嘴里叼着手电,手里握着工具,一干就是六个小时,任务完成后被人从舱里拖出来,人已脱水,差点进了ICU,这次维修也给他留下了二十多处伤疤,他后来笑称这些是飞机留给他的“纪念章”。 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维修的细节,元件编号、故障表现、处理流程、复测参数,每一页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笔记他总共写了四十多本,内容几乎涵盖了部队所有现役机型的常见与疑难故障,这些笔记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训练新兵的重要资料。 年满退伍的那年,不少民航公司闻讯而来,开出三十五万年薪、房车双配的条件请他跳槽,他谢绝了所有邀请,把笔记交给部队,选择继续留下,部队决定破格保留他的军籍,并授予一级军士长军衔,这是士兵生涯中能达到的最高等级。 他的技术不仅用于保障飞行安全,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2013年,青海玉树地震前夜,一架直升机突发故障无法起飞,他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回维修,整夜奋战,第二天清晨,飞机顺利起飞,成为第一批进入灾区的救援直升机,那一刻,他在跑道边默默看着螺旋桨转动,没有声张,也没有合影纪念。 救援期间,他接到姐姐的电话,父亲病危,他攥着请假条在指挥部外犹豫许久,最终撕掉纸条,转身回到停机坪,任务完成后赶回家,父亲已经下葬半月,他在坟前跪了一整夜,没有流泪,只是静静坐着。 他不仅自己成为技术骨干,还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四百多人中,有三十多人成为中坚力量,五人走上管理岗位,他教徒弟不能只靠仪器,更要靠心,他曾隔着十米远听出发动机异响,查出尾桨轴承问题;也曾靠鼻子嗅出密封胶圈轻微渗油,避免了一场飞行隐患。 2020年,新型国产直升机列装,他五十三岁,仍然带着徒弟调试新机,年轻人翻着他写的《直升机疑难故障排除汇编》,看着这个爬在发动机舱里的老兵,没人敢怠慢这本“教材”的作者,他的身影虽然佝偻,却依旧干净利落,像一把沉默的螺丝刀,始终紧紧扣在中国陆航的安全链条上。 信息来源:(荔枝新闻——我苏人物:为战机护航30年!他用实力诠释军人“最美模样”)
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6架军机,谁知刚飞不久就坏了4架!俄专家怎么也修不好
炎烬
2025-09-03 02:54: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