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家饭碗端去给别人盛饭,结果锅都空了。”巴基斯坦把JF-17的核心技术打包空运安卡拉,生产线随即熄火;土耳其用这些资料拼出KAAN,首秀就拿到印尼、沙特大单,却闭口不谈当初说好的股权。 2025年6月,当土耳其与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签下48架KAAN战机的谅解备忘录时,巴基斯坦卡姆拉市的航空联合体工厂里,曾经忙碌的JF-17生产线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劲儿。 作为中巴联合研制的明星机型,JF-17曾是巴基斯坦军工的骄傲。上世纪90年代末,中巴各出资50%启动项目,巴方不仅获得了全面参与研发的权利,还在卡姆拉建立了生产线,计划生产150架战机,巅峰时期号称每年能出厂25架。 这款战机从Block I到Block III不断升级,最新版本甚至用上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导弹,成了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机型。可谁也没想到,当初为了省点事、多赚点短期收益,巴基斯坦把战机的核心技术资料打包送到了土耳其安卡拉。 说是合作,其实更像引狼入室。土耳其拿到这些技术后,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KAAN战机。2025年上半年,这款号称“五代机”的新机型刚亮相,就一口气拿下了印尼的大单,连沙特也抛来了橄榄枝。 土耳其方面得意地宣称,KAAN战机将在2028年开始交付,还计划用自研发动机替换进口型号,一副要在全球战机市场大干一场的样子。可当初跟巴基斯坦谈好的技术共享、股权分配,现在却成了禁区,土耳其字不提,仿佛那些核心资料是自己凭空琢磨出来的。 这边土耳其忙着签单,那边巴基斯坦的JF-17生产线却越来越冷清。原本计划生产150架的目标,过了这么多年连一半都没完成。2023年迪拜航展上,Block III版本虽然高调亮相,但国际订单却寥寥无几。 更尴尬的是,阿塞拜疆这样的传统潜在客户,最后也没选择JF-17,转而考虑俄罗斯的米格- 35。生产线停摆的背后,是核心技术外流后失去的竞争力,当土耳其用巴基斯坦送的“嫁衣”造出更先进的战机,谁还会回头买已经没了技术优势的JF-17? 其实早有苗头,几年前巴基斯坦就开始采购土耳其的光电瞄准吊舱,把自家战机的火控系统交给别人打理。当时觉得能省钱省事,却没意识到这是在培养竞争对手。土耳其一边帮着整合设备,一边悄悄吃透了JF-17的技术脉络,等到时机成熟就另起炉灶。现在KAAN战机不仅抢走了潜在客户,还在技术上实现了超越,巴基斯坦等于亲手为自己培养了一个难缠的对手。 看着土耳其拿着源自JF-17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大杀四方,巴基斯坦的心里恐怕五味杂陈。当初以为把技术送出去能换点好处,结果好处没捞着多少,反而把自己吃饭的本事给弄丢了。卡姆拉工厂的生产线冷清下来,那些曾经为JF-17自豪的工程师们,不知道会不会想起那句老话,把自家饭碗借给别人,最后连锅都可能被端走。
疼是真的疼,但是晕过去太夸张了[吃瓜]
【90评论】【20点赞】
奋斗
教会徒弟出卖师傅技术,抢夺师傅的生意,忘恩负义的不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