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排面的婴儿:出生时军队保护产房,国家鸣13响礼炮为他庆生

万事浮华 2024-06-13 03:42:27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 5 秒钟,您在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有这样一个人,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被人千方百计的伺候着。

在出生的时候,更是被军队层层保护,防止出现各种意外。

出生后,国家为了庆祝他降临到这个世间,更是鸣了 13 门礼炮。

那么,到底是谁家的婴儿有这么大的牌面?他最后又怎么样了?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孔家血脉传承

这个金贵的小婴儿就是孔家血脉。

由于孔子的重要地位,其他的后裔也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

而传到孔子第76代传人,第31代衍圣公孔令贻这却遇到了麻烦。

孔令贻的妻子孙氏一直难以怀孕生育。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孙氏依旧空空如也而且还很快就病逝了。

孔令贻焦虑万分,生怕自己这一脉就此断绝。

于是他又纳了一个陶氏为续弦,期望能借此解决后嗣的问题。

陶氏不负众望,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这个儿子还没有成年就夭折了。

这下令贻更加着急上火了,他恨不得能拥有十几个妻妾,只求能生一个儿子延续香火。

无奈之下,他将陶氏的贴身丫环王宝翠纳为侧室。

王宝翠倒是很争气,很快就怀孕了,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两胎都是女儿。

然孔令贻也非常喜爱这两个女儿,但她终究不能承袭衍圣公的重任。

时间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孔令贻的寿命也在一点一点消耗。

到了他五十出头的时候,还是没有儿子能够延续香火。

孔令贻的眼睛也因操劳过度而濒临失明,他焦虑万分,生怕自己就这样离世,辜负了祖上的重托。

就在大家都开始绝望的时候,1919 年春天,王宝翠再次怀孕了!

这无疑是上天为令贻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然而就在令贻欣喜若狂之时,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很快就病危在床。

时日无多的孔令贻意识到,自己可能无缘看到这一胎生下的究竟是男是女了。

于是他给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写了一封涂曾经历,恳请徐世昌能保护好王宝翠,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让他承袭衍圣公的爵位。

不久,孔令贻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尘世。

王宝翠却怀胎将满十月有余,生不生儿子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乃至政府上下所关注的焦点。

隆重的出生

1920 年 2 月 23 日,山东曲阜城里一片肃穆而又紧张的气氛。

孔府门外,重重军人把守,枪林弹雨般的盔甲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盏般的寒光。

这是北洋政府调遣的军队,临时被派来执行一项重要的保护任务。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军人的神情越发紧张,就连军官们也满头大汗,时不时用手帕擦拭。

原来,就在孔府的深宅大院里,传奇家族的下一代嫡长孙就将降生于世,而这个孩子将继承孔子至高无上的衍圣公封号。

此时此刻,举国上下无不把目光投注于这个产房。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北洋政府不但派出重兵围困孔府,就连山东省长屈映光也不远千里亲临现场监产。

就连平日里紧闭的重光门,在这一天也被大大敞开,正门也是洞开,唯恐阻隔了这份重要的时刻。

更让人诧异的是,颜、曾、孟三大家族的族长,还有孔府亲近的 12 位老太太,也不约而同赶来协助把守。

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这胎儿的出身没有任何玷污,因为他就是孔子家族最后的希望。

只见孔府的宅院里,一队队人马进进出出,而内宅便是深深戒备,分内外三层护卫,重重把守,毫无疏漏。

不时有人前来向等候的众人禀报:"产妇还未有阵痛。"

伴随着一阵阵锣鼓敲打的回响,竹板鞭炮的噼啪作响,人们的焦躁和忐忑越发升温,就连人们的呼吸也越发粗重。

这时,一阵凌厉的哭声从产房里传来,令所有人的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

"生了!孩子生了!"

随即,一阵暮鼓般的重锤敲击声响彻云霄,共 13 下,昭示着一位公子降生的好消息。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孔府的佣人抱着一个小小的襁褓就跑到了门口,高声向众人报喜:

"是个男孩,我家小公子出生了!"

话音未落,全场登时响起一片欢呼雷动,阵阵彩旗飞扬,锣鼓喧天,疯狂的鞭炮声像是要将这重大的喜讯传遍大半个山东。

山东巡抚屈映光立即命人发出最高规格的庆贺:13 响巨礼炮在曲阜城头齐鸣,震撼山河,久久不散!

这一切,都是为了庆祝孔氏衍圣公血脉的延续,也昭示着这个婴儿即将担负的重大使命。

孔德成成长经历

虽然孔德成一出生就注定了不凡的命运,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甚至还未真正见过父母的面孔,就失去了双亲的抚爱。

出生前夕,他的父亲孔令贻便已离世;出生仅 17 天,生母王宝翠也因产后大出血离世。

从此,孔德成只能由嫡母陶氏抚养长大。

尽管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但孔德成的生活却从未荒疏过。

作为孔子第 77 代传人、第 32 代衍圣公,他自打出生就享有无上的尊崇。

百日之后,民国政府就正式册封他为衍圣公,并每月开给两千银元的优厚俸禄,远高于当时总统蒋介石的俸禄。

在成长过程中,孔德成更是承担起了传承家学的重任。

年纪虽小,但祭祀活动、家族仪式都由他主持,族长们总是抱着他满屋游走,参加各种重大祭奠活动。

传统儒家礼仪也在那时就开始在他的身上严格要求,一点点错漏都不能容许。

除了祭祀礼仪,诗书儒学自然也是孔德成从小就开始痛下苦功的。

他 5 岁开始读书,每天从早上 7 点就要背诵典籍,寒窗苦读一直持续到夜里。课程包括四书五经、书法、音乐、古文字学、数学、英语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

在如此严格的教育熏陶下,孔德成逐渐成长为一个儒雅内敛、才学出众的青年才俊。

不仅如此,即便生活锦衣玉食,他的日常生活也是简朴清贫,吃的是孔府自家做的煎饼、红薯、咸菜,穿的是自家织坊生产的布衣,睡的是蓝底白花土布床单铺就的木板床,一点都不摆阔绰。

可以说,严格的家教、扎实的功底、清贫的生活,共同铸就了孔德成高尚的品格和深厚的学养。

他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不精通,不仅继承了先人的文化基因,更将之发扬光大,令中华文化这一明珠永不失色。

尽管生活充实,但孔德成的命运却也别有坎坷。他的婚姻大事完全被长辈包办,虽与妻子相敬如宾,但内心也存有不满。

更为命运的无常所捉弄的是,进入民国后期,他竟然想要撤销了衍圣公的世袭称号。

衍圣公称号的废除

进入民国时期后,旧制度被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一切遗余都在经历着新旧更替的洗礼。

作为千百年来承袭的世家之后,孔德成自然也不能幸免。

曾经享有崇高地位的衍圣公称号,在这个新时代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这成了摆在孔德成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1935 年,35 岁的孔德成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诉求:

他主动要求放弃衍圣公的称号,摆脱世袭官身的桎梏。

对于一个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的"衍圣公",这无疑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这不仅颠覆了千百年的家族传统,也等于是割断了自己与先祖的血脉联系。

然而孔德成别有洞见。他明白,一个封建糟粕即便冠以"文化传承"的面具,终归还是会阻碍社会进步。

作为时代的过客,唯有敢于革故鼎新,方能与时俱进。

1949 年,国共内战基本告一段落,蒋介石政府战败台湾。作为"奉祀官"的孔德成,也只能随同政府举家迁往台湾。

这一去,他便再也没有回到故土曲阜老家。

在台湾,尽管失去了世袭官身份,但孔德成依旧被寄予重望,担任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当年他就在台北复建了孔庙,继续主持祭祀典礼,将家族香火永不熄灭。

孔德成在台湾开启了他学者生涯的新篇章。

他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一门心思专注于儒家学术的研究和弘扬。

除了在校园执教,孔德成也十分重视将儒学理念传播到社会更广阔的层面。

他多次在报章杂志上撰文宣讲,向大众生动解读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阐释其永不过时的价值。

结语

在废除衍圣公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孔德成作为一代传人的睿智:他既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勇于革除糟粕,这种高瞻远瞩、洞悉时弊的眼光,正是承先启后者所应具备的智慧。

正是基于这种智慧,孔德成才能遵从时代潮流,主动放弃世袭身份。

这一决定,也为他日后追求学术理想、自由传承文化奠定了基础。

信源

《孔德成先生传》

0 阅读:0

万事浮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