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当天的“播音事故”,是人为还是意外?当事人揭开真相,毛主席逝世当天,中

笑蓝说 2025-11-28 12:52:03

毛主席逝世当天的“播音事故”,是人为还是意外?当事人揭开真相,毛主席逝世当天,中央电台本应严肃的向全国民众乃至海外听众播报毛主席离世的悲痛消息,没想到却在第三遍播报时闯出了弥天大祸……   2004 年夏青临终前,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一页泛黄的手稿。   那是 1976 年 9 月 9 日播报毛主席逝世讣告的底稿,边角磨白,还留着他当年哽咽时洇出的泪痕。   守在旁的家人知道,这页纸藏着他职业生涯里最沉重也最珍视的记忆。   时间拉回 1976 年 9 月 9 日清晨,中央电台播音组的电话比往常早响了三小时。   夏青刚洗漱完,接起电话就听见组长急促的声音:“立刻到台里,有重大任务!”   他顾不上吃早饭,抓起外套就往电台跑,路上看着灰蒙蒙的北京,心里隐隐发沉。   到了台里,副台长杨正泉红着眼告诉他:“毛主席逝世了,讣告由你播报。”   夏青愣在原地,手里的文件夹 “啪” 地掉在地上 —— 他曾无数次播报重要新闻,却从没有一次这样紧张。   很少有人知道,夏青从 1948 年就进入广播行业,是中央电台的 “播音泰斗”。   建国初期,他曾参与播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公告》,声音传遍大江南北;六十年代,他长期负责重要时政新闻播报,以庄重沉稳的风格赢得听众信任;   就连周恩来总理都曾说:“夏青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党和国家的声音。”   这次让他播报毛主席逝世讣告,是台里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 —— 没人比他更懂如何传递这份悲痛。   上午十点,夏青走进录音室,面前摊着长达 23 分钟的讣告手稿。   他深吸一口气,戴上耳机,可刚开口说 “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声音就开始发颤。   录音师示意暂停,他摘下耳机,用纸巾擦了擦眼角:“抱歉,我再调整一下。”   想起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想起无数听众正等着这个消息,他重新挺直脊背。   这次,他的声音里带着克制的悲痛,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却又浸满情感。   反复录了三遍,直到自己和监听人员都觉得 “对得起这份责任”,他才走出录音室,浑身已被汗水浸湿。   下午三点,电台开始循环预告 “四点有重要广播”,夏青坐在办公室里,心一直悬着。   他拿出手稿又看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疏漏,耳边却总想起刚才录音时的哽咽 —— 他怕自己在直播时出意外。   四点整,当他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出,他守在收音机旁,一字一句地听着。   前两遍播报顺利,他稍微松了口气,可第三遍哀乐结束后,意外突然发生。   “现在广播周恩来同志治丧委员会...” 的声音突然响起,夏青猛地站起来,手里的茶杯摔在地上。   他第一时间冲向直播间,嘴里念叨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直播间里,杨正泉正紧急指挥暂停播出,听众的质疑电话已经快打爆了。   夏青看着技术人员找出那盘误用的磁带,心里又急又悔:“要是我当时多问一句磁带的事就好了。”   他主动提出:“接下来的报道我全程盯着,绝不能再出任何差错。”   当晚,他没回家,和同事们一起通宵核对后续追悼大会的稿件,检查每一段哀乐的磁带。   有人劝他休息一会儿,他却说:“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在听我们的广播。”   接下来的几天,夏青全程参与毛主席治丧活动的播音工作。   从追悼大会的现场播报,到各地群众悼念活动的新闻汇总,他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   听众不知道的是,每次播报结束后,他都会在办公室里坐一会儿 —— 长时间的情绪紧绷,让他身心俱疲。   但只要一坐在话筒前,他就会立刻调整好状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声音代表着一种力量。   这次 “播音事故” 后,夏青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注重播音工作的严谨性。   他参与制定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工作规范》,提出 “每一次播音都是一次责任的传递”;   他还收了不少徒弟,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直到八十年代退休,他仍会偶尔回台里指导年轻播音员,强调 “细节决定成败”。   2004 年夏青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那页讣告手稿捐赠给了中国广播电视博物馆。   如今,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这页泛黄的手稿静静躺着,旁边播放着夏青当年播报讣告的录音。   参观的人们停下脚步,听着那庄重而悲痛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 1976 年那个特殊的日子。   而夏青的故事,也成为广播行业的一段传奇 —— 他用一生的坚守告诉后人,播音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主要信源:(凤凰网——姚文元做何事酿成毛泽东逝世后的“九九播音事故”)

0 阅读:89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