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咱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先说说 “导弹神话”,2023 年 5 月的基辅,俄军 6 枚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飞过去,这玩意儿之前被吹成 “防不住”,结果全被美国 “爱国者” 拦了下来。乌军雷达兵后来都笑:“看到‘匕首’的信号,比接外卖电话还淡定。” 俄军一开始犯了个大错:把导弹当 “万能炸雷”。开战头几个月扔了 7000 多枚,从 “口径” 巡航弹到 “伊斯坎德尔” 弹道弹,以为火力够猛就能砸垮乌军。 可现代战争不是 “一个打一个”,是 “一群打一个”。美国早把 “星链” 卫星的信号接进了乌军指挥室,俄军导弹刚在发射架上点火,乌军的预警就响了;美军侦察机在黑海转圈,把导弹车的位置标得一清二楚,甚至教乌军算 “导弹会从哪飞”。 等俄军反应过来,才用 “笨办法” 扳回一局:派 “克拉苏哈 - 4” 电子战车干扰 “星链” 信号,再放 “天竺葵 - 2” 无人机当 “诱饵”— 无人机先飞过去骗防空系统开机,暴露位置后,“口径” 导弹再跟着冲上去。 这招管用了,但代价是之前浪费的几千枚导弹,还有牺牲的士兵。这教训够直白:导弹再牛,没帮手也白搭,单靠一件装备赢不了仗。 导弹失灵的背后,是对美国的 “误判”— 俄军一开始真以为美国只是 “递点旧武器”,没料到它是 “拿着剧本的操盘手”。 截至 2024 年底,美国给乌克兰送了 1.4 万枚 “标枪” 反坦克导弹,每一枚的瞄准数据,都是美军侦察机实时传过去的;“海马斯” 火箭炮打出去的炮弹,坐标是美军欧洲司令部算好的,误差不超过 10 米。 更藏得深的是 “影子部队”。波兰、罗马尼亚的美军基地里,几千人穿着 “平民衣服” 当 “顾问”,直接帮乌军排兵布阵。扎波罗热前线,俄军装甲部队刚展开,就被 “海马斯” 点名,后来才查到,是美军无人机在天上盯了整整 3 小时。 直到 2024 年,俄军炸了乌军的 “星链” 终端仓库,又全频段干扰北约信号,才算把战场信息权抢回一半 — 这才明白,美国的 “中立”,全是装的。 而情报和装备的被动,又跟 “心慈手软” 缠成了死结。俄军刚开打时讲 “人道主义”,躲着居民区炸,绕着能源厂打,甚至为了保护基辅的老教堂,特意放慢进攻速度。 可乌军把这当成了 “软柿子”,弹药库藏在超市地下,炮兵阵地架在学校操场,对着俄军喊 “有种来炸”。 哈尔科夫反击战最憋屈:乌军躲在民房里放冷枪,俄军怕伤着老百姓不敢开炮,眼睁睁看着防线被撕开。敖德萨港更亏,俄军怕误伤救援物资,迟迟不封锁,结果乌军借着运粮食的船,偷偷运进来一船又一船的武器。 直到 2024 年冬天,俄军终于狠下心:炸电力站、断通信线,用 “导弹 + 无人机” 的组合,把乌克兰的电网、铁路全砸瘫痪。没了电,乌军的雷达开不了机; 没了铁路,武器运不进来,这下彻底撑不住了 ,战场从不是慈善堂,对敌人心软,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现在俄军的打法,才算摸透了门道:用廉价的无人机当 “侦察兵” 和 “诱饵”,再用精准的导弹当 “杀手”; 电子战部队全程开着,让北约的情报传不进去;不再绕着民房走,发现乌军据点就直接炸。这些调整,全是用之前的吃亏换的。 对中国来说,这些教训不是 “别人的故事”。我们要造先进导弹,但更要搭起能支撑导弹的体系 — 电子战、卫星、无人机,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要知道美国不是 “隔岸观火”,它的情报、装备、顾问,都是实打实的威胁;我们要守和平,但战场不能讲 “情面”,该硬的时候必须硬。 俄军趟过的坑,我们必须绕开 ,这才是对那些教训最好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