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 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俄罗斯媒体最近又在说,如果中国卷入冲突,周边一堆国家会凑上来围堵,别光盯着自家航母和导弹沾沾自喜,以为那就万事大吉了。得真刀真枪地把对手揍到疼点上,局面才会松动,换来实打实的尊重和长久太平。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仔细一琢磨,也透着点国际现实的味道。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2023年6月报道过一项中国学者的海军模拟研究,直指如果擦枪走火,中国海军可能面对一个叫“蓝盟”的假想联盟,那里面肯定有美国拉着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这些亚太玩家。模拟从低烈度一对一打到高烈度多国围攻,结论是低级冲突还能控住,但高级就得全动员,包括民间船只转后勤,才勉强顶住。俄罗斯人这么讲,一方面是自家在乌克兰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戳中了西方对华军力崛起的焦虑。 中国海军这些年确实下血本,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已经入列,第四艘还在船台上忙活。导弹部队更猛,东风-21D和东风-26中远程反舰导弹覆盖西太平洋大片海域,美国官方文件都承认,在1500公里内,美军接近中国沿海的风险高得吓人。这些装备不是摆设,南海巡航常态化,海警水炮一出,菲律宾的挑衅船就灰溜溜退场。日本嘴上喊得凶,但单独和中国海军过招,底气明显不足。俄罗斯媒体的模拟研究也承认,中国在反介入/区域拒止上建了实质屏障,航母编队深海演练、导弹多波次打击,都让潜在对手掂量掂量。 这套组合拳不是纸上谈兵,实战检验过。南海资源丰富,油气鱼类啥的,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总盯着中国岛礁。2025年8月21日,新华社发文点名美国拉拢声索国,提供军援增强对抗底气。2024年4月,美国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到菲律宾吕宋岛,射程直盖南海和台海。中国海岸警卫队巡航不松懈,但美菲联合巡航次数上半年增加,美军在第一岛链冲绳基地加强部署。国防部5月29日记者会,发言人吴谦回应日本防卫白皮书草案,说中国军力是为维护主权,不是威胁。南海问题被美国当抓手,联动东海和台海,扩大盟友圈深化合作。中国白皮书《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反对借“印太战略”分裂地区,但美国不听,硬搅局。俄罗斯模拟里“蓝盟”围攻,导弹11种以上多波次,潜艇航母全上,胜利靠全资源动员。但现实中,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超美,导弹弯道超车,台海南海中印这些点哪个爆雷都可能连锁,美国想借此耗中国精力。周边风险高,但中国朋友圈大,一带一路上百国,经济牌打得好,谁敢轻易制裁?美国盟友犹豫,欧盟不想两败俱伤。 中国怎么破局?3月4日《中国外交》文章说,中国战略韧性足以应对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带一路继续推,2025年6月中亚峰会签能源协议,管道铺设,新市场开拓。中国价值链上游地位高,芯片高科技难替,贸易战时从容。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哈什米文章赞中国市场转型,国企私企结合,活力足。二季度最终消费拉动经济,新能源汽车出口全球第一,光伏占七成市场。欧盟警醒中国经济稳,但担心供应链断,欧洲企业加码在华投资。出口多样化,从美欧转东南亚非洲,拉美贸易额上半年涨20%。国内消费升级,电商平台订单爆棚,年轻人买新能源车、光伏板,内循环转得好。 军事实力跟经济韧性互为支撑。中国坚持防御原则,南海红线划定、双航母编队演练,体现实力到位规矩立得住。美国因中国航母编队演练紧急求和,这种战略效果已现。通过实力展示,不仅震慑对手,也维护区域稳定。国际政治里,许多声音看似威胁,实际是心理反应,不是真行动。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不怕事,全球最大规模中短程导弹部队待命,确保台海南海遭挑衅时果断反击。事实证明,影响力来自实力背书,不是空谈。 俄媒说“很多国家对付中国”,表面吓人,实则透出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深度认知和焦虑。实力提供防御,也给谈判筹码战略主动,在现代博弈中,国家能在必要时维护利益,无需频繁对抗。中国军力发展,从海军远洋到导弹精确打击、防御红线,每环节体现以实力赢主动。外界的担忧源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误读和心理压力,中国不挑事,但若有人冒险,解放军反应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