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5万人!在华日侨创多年新低,背后藏着中日关系的大变动? 果然来了! 日本正

明月文史世界啊 2025-11-20 15:12:56

少了5万人!在华日侨创多年新低,背后藏着中日关系的大变动? 果然来了! 日本正式发布在华日本人最新统计 ​​日本外务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在华日侨人数为9.75万,较2012年的15.03万减少35%,创下多年来新低。 这降幅简直触目惊心! 12年时间从15.03万跌到9.75万,整整少了5.28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乡镇的人口说没就没了! 要知道2012年正是中日经贸往来的高峰期,那会儿苏州昆山、上海松江的日企工厂遍地都是,街上随处能听到日语交流,现在走在这些地方,日式招牌都少了一大半。 第一个专业知识点:侨民流动与双边产业依存度,跨国侨民规模往往和两国产业绑定深度正相关,日侨减少的背后,是中日传统制造业合作模式的结构性变化。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日系家电门店、日资代工厂越来越少了? 这种肉眼可见的变化,其实早就预示了侨民数量的下滑。 日企大规模“撤厂移产”才是主因! 2021年东芝关闭了在大连的最后一家工厂,把产能搬到越南和日本本土,跟着走的就有上千名日本技术人员和家属;2023年索尼把相机生产线迁到泰国,2024年日产直接削减50万辆在华产能,关闭江苏工厂还裁了9000人,日本管理层自然跟着撤离。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19年二季度日企海外投资中中国大陆及香港占比18.6%,到2024年二季度只剩13.6%,5年降了5个百分点。 这些日企不是不爱中国市场,而是过去“在华加工再出口”的模式玩不转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本土品牌又崛起,美的收购东芝家电、海信拿下东芝电视业务,日企在传统制造业里没了优势。 第二个专业知识点:外资产业布局迭代效应,当东道国产业从“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依赖低端产能的外资会被迫调整布局,侨民数量也会随之收缩。 你觉得日企撤厂是单纯的商业选择,还是藏着政治层面的考量? 我看两者都有,毕竟近年日本跟着美国搞“供应链脱钩”,不少企业怕被波及才提前转移。 日本政客的“作死操作”更是雪上加霜! 一边是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一边日本政客频频发表涉台挑衅言论,2025年11月就因为这事儿,资生堂股价暴跌11%,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全面下滑。 这种“政治碰瓷经济”的做法,让很多在华日侨心里没底——谁愿意留在一个关系随时可能紧张的国家? 更可气的是,部分日本媒体还刻意抹黑中国营商环境,说什么“政策不稳定”,吓得不少中小企业主不敢来中国拓展业务。 但事实是,58%的在华日企还在维持甚至增加投资,只是它们不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转向半导体设备、电子材料这些高端领域,不需要大量派驻人员。 第三个专业知识点:民间互信对人员往来的影响,双边政治互信是侨民安心居住的基础,日本政客的错误言行正在侵蚀这份信任,让侨民流动变得谨慎。 你身边有没有认识的日本朋友? 他们是不是也吐槽过本国政客的短视行为? 中国产业升级也让“日侨红利”逐渐消退。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缺技术、缺管理经验,日企带着资金和技术来,自然要派大量日本员工坐镇;现在不一样了,格力、海尔的家电技术不输日系,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更是领先,日企反而要反过来学习中国的创新模式。 上海倒是还留着5万多日侨,古北地区依然有密集的日式餐厅和超市,但这里的日侨大多是高端商务人士,不是过去的工厂管理者,而且年轻一代日侨虽然想融入,但45岁以上的群体还是活在“玻璃缸”里,中文沟通都困难,长期下来也难扎根。 这种变化其实是好事,说明中国不再是单纯的“世界工厂”,而是变成了能和日本平等竞争的创新伙伴。 日侨数量减少不是中日关系的“末日”,而是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传统制造业合作的退潮,不代表经贸往来的终结,第七届进博会还有186家日企连续七年参展,说明它们舍不得中国的大市场。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日本政客的短视,要是继续跟着美国搞对抗,破坏民间互信,未来不仅是侨民数量,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都会受影响。 历史早就证明,互利共赢才能长久,零和博弈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3
明月文史世界啊

明月文史世界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