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巨星陨落丨俄罗斯警告高市早苗“橙子姐姐”账号被封丨台湾海域连发地震 痛悼!巨星陨落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设计建造领域专家,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设计师、原副总工程师沈闻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1月17日在辽宁大连逝世,享年95岁。 沈闻孙,男,汉族,浙江海盐人,1930年5月出生。1953年9月于大连造船厂参加工作。曾任大连造船厂工程师,重庆造船厂工程师、技术科副科长,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船研所副所长、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艘巨轮的远航,终有靠岸的时刻。沈闻孙院士的离去,让中国船舶工业的天空黯淡了一颗恒星。这位95岁老人的一生,仿佛一部中国造船业的奋斗史诗——从黄浦江畔到渤海之滨,他的足迹刻进了共和国成长的年轮里。 1953年的大连造船厂,23岁的青年技术员第一次触摸钢铁船体的温度。那时新中国造船业刚起步,万吨轮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沈闻孙和工友们趴在图纸上测算数据,在船台边核对结构,用计算尺勾勒着属于中国人的深蓝梦想。 重庆山城里的岁月同样闪光。三线建设时期,他带着技术团队穿越险峻长江,在西南腹地培育造船火种。那些年设计的拖轮、驳船,至今仍在川江航道劈波斩浪,就像他留下的技术标准,依然规范着后来者的航向。 1997年当选院士时,他主持设计的油轮已能媲美世界先进水平。别人庆贺荣誉,他却钻进实验室研究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技术。“中国船要驶向全球,必须掌握最前沿的造舰本领。”这句话成为大连船舶重工技术团队的座右铭。 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沈老仍保持着清晨巡视船坞的习惯。年轻工程师记得他抚摸新船钢板时的眼神——那不是审视零件,而是注视即将远行的孩子。这种对船舶的深情,化作他晚年整理的百余万字设计手册,成为行业公认的“造船圣经”。 就在上个月,大船集团刚交付第40艘超大型油轮。船台上钢铁碰撞的轰鸣,恰似为这位造船巨匠奏响的挽歌。他带走了亲手绘制最后一张图纸的铅笔,却留下能建造航母的完整工业体系。 当我们凝视港口里鳞次栉比的国产巨轮,仿佛能看见沈院士在驾驶室里微笑。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巨星从未陨落,只是化作灯塔,永远照亮后来者的航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