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长克林拜尔这趟来华,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摊牌”。他人还没离开北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底牌甩到了桌面上——只是,这底牌透着一股色厉内荏的尴尬。 他前半句说着“要加强联系”,后半句紧跟着“不成就动手”,这种近乎赤裸的威胁,与其说是外交辞令,不如说是焦虑下的失态。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份刚刚签完的《联合声明》,墨迹未干,就成了最先被无视的一张纸。这种前后矛盾,暴露的不是战略上的强势,而是决策上的混乱和内部巨大的压力。 德国在怕什么?怕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产能过剩”,而是自家的看家本领正在失灵。当中国的电动车用更快的迭代、更完整产业链和更低的价格,重新定义市场规则时,某些欧洲车企却还沉浸在燃油时代的荣光里。这根本不是“过剩”与“不足”的辩论,而是一场关于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残酷竞速。德国真正的困境在于:它既无法摆脱对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现实需求,又无力在的新赛道上快速跟上。 所以,克林拜尔的威胁,听起来不像是一份最后通牒,更像是一声无奈的警告,警告的对象或许不是中国,而是他身后那些转型缓慢的德国企业:“我已经没有更多牌可打了。” 派一个“中国通”来打前站,正说明了德国方面的进退维谷。他们需要克林拜尔的经验来精准试探中方的底线,为后续动作铺路。但这场博弈的关键,早已超越了外交技巧。中方的态度一贯清晰: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德国和欧盟是愿意坐下来面对现实、寻找在新格局下的合作之道,还是继续抱着过时的优越感,用贸易保护主义来延缓必然到来的竞争?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欧洲工业的未来命运,而不是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