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友提问:侵略中国的不止日本一国,为何中国最记恨日本?西方抢钱,日本要命:前者劫财,后者灭族。从文化背叛到南京屠杀,日本在中国做过的累累罪行像刀子一样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凭什么让我们忘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个疑问乍一听似乎很“客观”,但真正触碰到中国的历史记忆时,答案几乎不需要犹豫,因为日本的侵略,不是单纯抢东西,而是带着要把一个民族连根拔起的决绝。 西方列强的确也来过中国,他们捞金子、抢港口、搞特权,行为恶劣不假,但至少目标是财富而不是命脉,东西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真没了,这两者带来的震撼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西方国家当年签下的一系列条约,让清政府赔得快要断粮,沿海城市开埠后,各国商人像在巨大的集市里分蛋糕,铁路、矿产、关税他们都要插手,但总体来看,他们的算盘是经济利益,像是吸血,不至于动灭族的念头。 可日本走得却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高层就公开讨论如何一步步吞下中国,他们不是想着如何多捞点银子,而是想着怎样让这个文明古老的国家变得“沉默”。 历史上最让中国人痛到骨子里的事件之一,就是1894年旅顺的屠杀,城市在战火中被攻陷的那几天,没有所谓的“文明战争”规则,居民与已投降的士兵都在血腥中倒下。 西方记者看到街面上横尸成片,甚至发现整户人家死在废墟里,这种场景并不是混乱造成的,而是带着命令色彩的系统屠杀。 四十年后,南京再次重演了类似的灾难,日军在六周内杀害了数无数平民,江河里漂着尸体,街道被遗体堵满,旁观者拍下影像,传教士冒着危险记录下每天发生的惨状,留下来的每一种证据,都像铁锤一样击中后来者的心。 但死亡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恐惧的是日本企图重塑整个社会的野心,在东北和台湾,日本向学校灌输所谓“皇民教育”,孩子们不能再说中文,不能再写汉字,名字要改成日本式样,祭祖这样的传统也被视为“落后”。 语言、记忆、身份被一步步拆解,而这一切并非局部行为,而是长达数十年的文化同化政策。 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炸时,几十万册古籍瞬间化为灰烬,那不是摧毁几栋建筑,而是在试图点燃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对中国人而言,这种文化上的背叛比抢资源更像一把刀,刺得更深,愈合得更慢。 全面侵华后,日本推行的“三光”政策又一次刷新了战争底线,村民被逼着逃亡,农田被毁得寸草不生,大片土地变成荒地,这样的策略显然不是围绕军事,而是要让中国的生活秩序彻底消失。 再加上731部队在人身上做实验、投放细菌武器、对活人施行极端残忍的试验,这些行为被称为反人类罪一点不为过。 在全面战争中,中国伤亡人数高达数千万,这些不是抽象数字,而是成百万计的家庭被拆散,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伤痕。 最让情绪难以平复的,却发生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在二战后选择承担责任,公开承认罪行,为历史画上了沉重的句号,而日本的态度却始终摇摆不定:有人表示反思,也有人公然参拜供奉战犯的神社,有时承认侵略,有时又在教科书里把屠杀写成“事件”。 这种反复摇摆,对中国人来说,比历史本身更难接受,因为那意味着:别说愈合,有时连伤口是否存在都有人不愿承认。 中国在今天依然设立公祭日、建立纪念馆,不是因为沉浸于仇恨,而是因为这段历史关乎一个国家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幸存者人数每年都在减少,但纪念馆的参观者却在增加,这说明记忆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清醒。 所以,当有人问“中国为何最记恨日本”时,答案其实非常朴素,因为日本曾做过的不只是侵略,而是试图连根拔掉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和记忆。 中国人拒绝遗忘,不是执着仇恨,而是明白和平来得不易、底线绝不能丢,历史留下的不是怨气,而是一种清醒的警惕:那些曾经吞噬生命与文化的黑暗,永远不该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