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蒋万安曾撂了句狠话!他表示,如果大陆军机继续在台海绕飞演习,他就要停掉创办了十五年的”双城论坛“。那“双城论坛”是什么? 其实“双城论坛”是台北和上海之间的城市交流平台,从2010年郝龙斌时期就开始了,一晃已经延续了十五年。 这十五年里,哪怕是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双方也没断了联系,隔着屏幕都要把交流的线连上。 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核心还是因为它能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不只是两座城市的市长握手寒暄,更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饭碗和生活便利。 就说大家最直观的改变,以前从台北去上海,得绕道香港转机,折腾一整天才能到。 而通过“双城论坛”这个平台,促成了松山到虹桥的直飞航线,把通勤时间一下压缩到了两小时。 这可不光是省了时间那么简单,更给台北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大机遇——30多家台北中小企业借着这个机会,顺利进入了上海的社区商圈,甚至在当地的会展上有了专门卖台北手工艺品的专区,实实在在拓宽了销路。 除了经贸合作,论坛还涵盖了很多民生相关的交流。比如环保经验的互相借鉴、“1999”便民热线的运营技巧分享,还有羽毛球这类体育项目的交流,甚至连关乎人命的医疗急救互鉴项目都在其中。 另外,针对年轻人的青创项目和会展人才培训计划,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对接资源,给两岸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 可以说,“双城论坛”早就不是单纯的政治交流活动,而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能让大家切实受益的合作桥梁。 可蒋万安去年8月的那句“军演即停办”,硬是把这个民生交流平台,和敏感的军事议题绑在了一起,让人觉得既荒诞又无奈。 这种表态听起来挺“硬气”,也符合一些所谓的政治正确,但细想之下,根本就是拿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去博弈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军事大局。 毕竟对于市井小民来说,他们不在乎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只关心生意好不好做、生活方不方便。 蒋万安的这种操作,其实也让他自己陷入了两难。一方面,2022年竞选时的承诺摆在那里,他不得不披上“捍卫民主”的外衣,在议会里大谈所谓的“尊严”; 可另一方面,面对实际的民生需求和交流中断的损失,不到一个月他就不得不转变态度,重新申请续办论坛,这种前后摇摆的做法,简直是两头不讨好。 绿营的人表面上夸他有骨气,实则是在“捧杀”,看国民党的笑话;而国民党内部的老前辈们,也觉得这背离了传承多年的交流原则,对此痛心疾首。 真正倒霉的还是那些指望论坛“红利”过日子的普通人。士林夜市卖蚵仔煎的阿伯,可能搞不懂什么地缘政治,但他能直观感受到陆客暴跌了九成,摊位前冷冷清清,收入大不如前; 那些在市政府门口举牌抗议的观光业者,标语上“要吃饭不要政治”的字样,道出了最朴素的诉求。 根据商业会理事长的说法,论坛哪怕只是一次简单的牵线,背后都可能是数亿营收的电商生意,这么重要的交流平台,怎么能说停就停? 更让人无奈的是,就算蒋万安后来想通了要续办,前路也布满了阻碍。 民进党当局的陆委会从中作梗,用“软刀子割肉”的方式卡审批——要么拖延时间表,要么修改申请文件,让原本定在9月的会期一拖再拖。 这一拖不要紧,不光论坛办不成,连带着已经恢复的体育交流、医疗急救互鉴项目,还有5个蓄势待发的青创项目和人才培训计划,全都因为一纸批文被按下了暂停键,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虽然上海方面一度传出“冻结百人团”、退订酒店的消息,还点名批评这种做法是把交流“政治化”,但直到去年11月,双方依然保持着某种默契的沟通。 看得出来,大陆针对的只是“台独”分裂势力,对于正常的民间交流,还是想留一扇窗的。 现在的局面实在让人唏嘘,蒋万安想把“双城论坛”当成政治开关,试图以此施压,却没发现自己手里攥着的不过是一根被截断的电线,真正的决定权早就被复杂的行政审批和高层政治角力所掌控。 而超过半数甚至七成支持续办论坛的市民,只能在这种政治博弈中感到无奈。把一个关乎民生的交流平台,卷入没必要的对抗中,不光逻辑上说不通,更是在透支这座城市原本就不多的信任与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