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藏着五万日本人:不旅游只扎根!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

柳淮蕊 2025-11-19 15:40:46

上海藏着五万日本人:不旅游只扎根!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日本驻华大使馆的报告表明,现在上海常住日本人已突破5.2万,占上海常住外籍及港澳台居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比2021年的3.98万足足涨了三成多。 而且他们压根不是散居,全往古北、虹桥、金桥三个地方挤,古北片区日籍居民占外籍人口的42%,说是“浓缩版小东京”一点不夸张。 长宁区登记在册的日企超1700家,松下、索尼这些巨头把亚太总部全砸在这,带着员工整建制过来,家属随行、孩子入学,从幼儿园读到上海日本人学校的“沪日双语班”。 今年该校在校生都达1800人了,这种“工作-生活-教育”的闭环扎根,早超出了普通侨民的范畴,再叠加上11月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风险从来不是危言耸听。 早从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日企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往里冲,那会咱缺资金技术,敞开大门欢迎,可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他们从“来做生意”变成了“来安营扎寨”。 长宁区的虹桥科技园区里,日本人占比超三成,对区域GDP贡献率达10%,表面看是拉动经济,实则形成了“经济飞地”,日企上下游产业链多在圈内循环,采购优先找日资配套商,管理岗位基本是日籍员工,连食堂都只供日式餐食。 更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上的“闭环”,古北片区步行十分钟内,日式超市、诊所、书店一应俱全,上海日本人学校搞“日式教育体系”,日籍家长宁愿让孩子读双语班,也不融入本地学校。 签证一年一续,房子一租就是十年二十年,孩子从这儿读完直接飞东京上大学,回来再进上海的日企,形成“定居-就业-传承”的循环。 这种“既依赖中国市场,又刻意保持距离”的状态,平时看不出端倪,真到中日关系剑拔弩张,就可能变成信息传导的暗道、社会管理的盲区。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种“扎根”正赶上了中日关系的“十字路口”,高市早苗11月初的涉台错误言论,直接把局势推到风口浪尖。 中方11月14日发赴日安全提醒,16日文旅部、教育部跟进预警,1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直接喊话让日方“给中国人民一个明确交代”,而日企嘴上说“应对困局”,实则没见有撤离迹象,毕竟中国仍是日本机械、汽车出口的关键市场,上海的日企更是舍不得这块肥肉。 可问题恰恰在这:这些扎根的日籍员工,不少在日企里担任技术、管理要职,涉及汽车制造、电子科技等敏感领域,一旦开战,这些人是撤离还是留下,他们掌握的产业数据、区域布局信息,会不会成为风险点? 古北这种聚居区,人员密集且自成体系,若出现恐慌性聚集或信息混乱,管理难度远超普通社区,野村综合研究所算过,中方反制已让日本损失2.2万亿日元,真到开战,上海日企的停产、人员的安置,光经济损失就可能翻十倍,更别提潜在的安全隐患。 记得当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的“开拓团”也是以“经商、定居”名义渗透,从农业到工业慢慢铺开,最后成了军事扩张的跳板。 现在上海的情况虽不同,但“聚居式扎根”的本质有相似之处,都是依托经济合作进行长期布局,且刻意保持文化和社会层面的独立性。 上海日本人学校今年1800名在校生里,只有15%是中国籍,日籍群体更倾向于内部通婚、社交,这种“孤岛化”生存,使得外部很难掌握其真实动态。 而且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底计划扩大在华业务的日企,虽降至历史最低,但留存的多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企业。 这些企业的日籍员工不少持有长期居留许可,其活动范围覆盖浦东、闵行等工业区,一旦出现技术泄密或产业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说“这是阴谋论,人家就是来做生意的”,可生意归生意,安全归安全,不能混为一谈。 中方从来都欢迎合法合规的外商和侨民,今年上海16万常住外籍居民里,其他国家的多是散居融合,唯独日本群体形成大规模聚居,这本身就值得关注。 11月18日,日媒报道说日企在“应对中日关系恶化”,可他们没说的是,不少日企已把核心技术团队的家属悄悄送回日本,只留员工在上海维持运营,这种“留壳留线”的操作,不是准备应对风险,是准备在必要时抽身,把烂摊子留给中国。 所以上海这五万多扎根的日本人,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出在“聚居式布局+中日关系恶化”的叠加效应,以及日本右翼从未熄灭的扩张野心。 高市早苗现在还在嘴硬不收回错误言论,中方反制力度只会越来越大,真到开战那天,这些长期扎根的日籍群体,既是经济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也是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点。 我们不是要排斥合法侨民,而是要警惕以定居为名的长期渗透,对日本这种从未彻底反省侵略历史的国家,任何长期聚居的群体,都可能成为风险隐患。 浦东开发的初衷是开放合作,但开放绝不能等于无底线放松警惕,上海的繁荣需要外资注入,但更需要筑牢安全防线,不然真到局势失控,那些看似繁华的“小东京”,可能会变成最棘手的“大麻烦”。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