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府突然宣布了,对北方四岛、竹岛、钓鱼岛的主张继续强硬,相关表述再次写进最新公开文件和对外发声里。 讽刺的是,刚喊完 “主权不容侵犯”,自家负责北方领土的大臣就口误翻车,把北方四岛说成 “外国”,被首相当场痛批,闹得国际上啼笑皆非。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会发现所谓“北方四岛问题”,其实早就不是新鲜话题。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在多份重要文件和会议记录中,已经对战败国日本的领土范围作出处理。 日本在旧金山和约中放弃对千岛群岛的权利,苏联随后实际控制相关地区。冷战结束后,继承苏联国际地位的俄罗斯继续对这些岛屿实施行政和军事管控。 多年不断公开披露在当地建设民用设施和军用设施的情况,包括居民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升级、防御力量部署等。俄方领导人多次表态,强调这些地区属于俄罗斯版图,旗帜不会降下。 也就是说,从现实格局看,这块地方早就在俄罗斯实际控制之下,日本这些年的“收回”说法,更像是一种在国内、对外两头兼顾的政治姿态。 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在官方出版物里加入关于北方四岛、竹岛、钓鱼岛的主张,还有例行的所谓“纪念日”活动,内容几乎固定:强调立场,表达不承认他国管控。 向国内释放一种“坚持不放”的信号。可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变化,早把这种重复表态变成了一种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推进效果的操作。 当地早已经形成俄方主导下的行政管理和驻军状态,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既没有谈判筹码,也没有军事可能,只能靠文件措辞不断“加粗字体”,希望至少在舆论场上维持存在感。 这时候,大臣那句“离外国最近”的说法,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因为官方话语里,这些岛被日本反复称作所谓“固有领土”,属于本国范畴; 但到了一线官员口中,在真实地理感受上,却不自觉地把对面视作“外国”。这种落差,本质上是现实感与政治表述之间的冲突。哪怕事后辩解为“口误”,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在长期博弈下,岛屿实际归属在普通人心里是有直观印象的,纸面宣传很难完全覆盖现实认知。类似的情况,在别的方向也出现过。 日本在竹岛问题上长期与韩国存在分歧,韩方一直维持有效控制,驻有警备力量与行政设施,韩国政府立场一贯明确。日本即使在教材、白皮书里不断强调所谓主张,也没有改变这一现实。 每逢日本政府相关表述“升级”,韩国社会舆论往往会更加反弹,韩方也会通过外交渠道做出回应。这种年复一年的反复,其实削弱的恰恰是日本主张的说服力。 因为国际社会看的是综合实力、历史责任和现实控制,而不是谁在文件里说得更重。回到日本这次的最新动向,本质上是一种老套路的新一轮强化。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很大,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安全政策又持续靠近军事化倾向,这种背景下,一些政客更倾向于在领土话题上“加码”,吸引眼球,凝聚部分选民情绪。 对外则通过强化所谓“安全威胁”来为军事预算扩张和政策突破造势。问题是,当言辞与行动都越来越激烈,而现实又没有真正的解决路径时。 就容易出现这次大臣“口误”这样尴尬的场面,让人看到了话语体系中的矛盾。对比来看,中国在涉及领土主权的重大问题上一贯态度坚定、表达严谨。 无论是官方地图标准化工作,还是公开文件用语,抑或在各类国际场合的表态,都坚持立场清晰、逻辑完整。同时又强调通过和平谈判和规则机制处理分歧,避免情绪化和极端化。 这种做法一方面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一致,在国际合作环境中更具可信度。 对比之下,那些一边在地区制造紧张气氛,一边高喊“主权不容侵犯”的国家,很难取得道义优势。从现实利益来看,日本在北方四岛、竹岛、钓鱼岛问题上延续强硬表态。 短期内也许能在国内制造出某种“强势形象”,但长期看,只会把自己困在一个越来越难以收场的舆论框架里。每一次官方升级说辞,未来在现实谈判或政策调整时就会受到更大牵制。 空间越来越小,反而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尤其在当前全球局势复杂、经济恢复不稳定的条件下,地区各国更希望看到的是务实合作,而不是谁在领土话题上喊得更响。 这次大臣的现场发言之所以在网上被广泛转述,不仅仅是因为好笑,更是因为它暴露了一种长期被包装的矛盾:纸面上的“固有领土”和现实中的“对面是外国”。 在同一位日本高官脑海里短时间内先后出现,说明连内部认知都存在严重割裂。对亚洲地区来说,与其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政治操作拖进无休止的争议。 更重要的是坚持支持以联合国宪章和二战胜利成果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走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路子,让那些习惯在领土问题上做文章的政客,慢慢失去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