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老家时,与乡亲们一起的合影。就是这次回乡,毛泽东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请看原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为毛泽东的湖南老乡,我在少年时代就曾在一位亲戚的书桌上读到过(他将这首诗刻在书桌上),我很不明白:我这位农民出身的亲戚,为何要把这首诗刻在他的书桌上,他是透过这首诗,看到了什么吗? 初读这首诗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这首诗中的第三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写得挺豪迈。 系统研究毛泽东后,再读到这首诗,感情也截然不同了,这种“不同”自然缘于“懂得”。对于真正懂毛泽东的人而言,看这首诗,就像在看“血泪”“悲凉”,而非看到常人所看到的“豪情万丈”“胜利喜悦”。 第一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1959减去32年,是1927年,即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时。当时,正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归来是为了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在毛震公祠召开的群众欢迎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农会万岁”。并留下了一句豪言壮语,他说:“我毛润之为人民谋解放,三十年革命不成功,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 一个青年,对社会、国家现状不满,想要去改变,他不仅去做,还敢立誓说:“我干不成,我就永远不回来见父老乡亲”。“不成功,无颜见江东父老”,在那一刻具象化了。 三十年后,革命真的成功了,他才归故乡,并借这首诗把当年的这个事给自己画个句号。这诗一开头,就注定不是诗,哪有诗耗时三十年写成,他写的分明是血泪史。三十年间的艰辛、苦难,它只字未提,但懂它的却全都看见、听见了。 第三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单这句“牺牲”背后,就有多少烈士的鲜血,烈士中还有本应陪毛泽东一起回韶山老家的、他的六位至亲,包括妻子杨开慧、弟弟们、儿子毛岸英等等。这句诗里,有深切的怀念,也有巨大的心痛,如何?只能用“新天”来安慰自己:终究没有辜负他们…… 第四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里的“稻菽千重浪”,不仅仅指韶山,而是指全国各地的丰收场景,象征着希望。“遍地英雄”表面看是所有劳作的老百姓,实际却也是毛泽东在恍惚之中看到了所有牺牲的烈士们在夕烟中“归来”,那是他的内心的愿望,可这个愿望终只会在梦中出现…… 从诗中能看出:回到阔别32年之久的老家的毛泽东,心里涌起了千层浪,写这首诗的前夜,他就一整晚未合眼。 多年后,我偶然找到了毛泽东回韶山时的照片,如下图,我发现,照片中毛泽东给人的感觉,和诗中作者给我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从照片看,他似乎完全沉浸在回乡与乡亲们的团聚中。 为何如此?因为越是如他这般为人民付出了所有的人,越爱重人民,既爱重人民,和他们在一起时,怎会不极尽亲和、慈爱呢?如评论家所言:他永远把笑脸留给人民,而把严厉、怒目留给帝国主义、敌人等。 到此,我那位亲戚将毛泽东的这首《七律·回韶山》刻在书桌上的谜团也解开了:在他看来,这首诗,是毛主席对他和所有农民的赞颂,你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他将农民唤作“英雄”…… 实际上,不也正是如此吗?也因始终对人民有着极大的正面情感(如赞颂等),他才会说出那句“人民万岁”。


用户10xxx56
伟大领袖,人民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