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8 11:52:16

李鸿章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张学良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想不到,日本敢于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 罗斯福也没有想到,日本敢于偷袭珍珠港,入侵美国本土; 几千年来,日本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也敢偷袭别的国家,哪怕自己实力没有别的国家强大,他们也敢于赌一下,这就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特点,不可不防。   1894年甲午海战前,清朝北洋水师在纸面上那可是亚洲头一份,舰船总吨位足足7.2万吨,比日本联合舰队还多出近一万吨,定远、镇远那两艘铁甲舰,更是让日本海军看着就发怵。   可日本偏要赌上全部身家,天皇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抠出30万日元当军饷,老百姓也跟着捐款买船,把仅有的资源全砸在了速射炮和跑得快的舰艇上。   他们早摸透了清朝海军的德性——管理乱成一锅粥,炮弹里都敢掺沙子,官兵们在军舰上养鸟、打牌,更算准了清廷遇事只会磨磨蹭蹭。   丰岛海战,日军连招呼都不打就偷袭清军运兵船;黄海海战,靠着速射炮的密集火力压住北洋水师。这场看着是弱打强的仗,说白了就是日本赌赢了清朝的腐朽。   战后《马关条约》赔的2亿两白银,比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多4倍,这笔“赌赢的钱”,让他们彻底尝到了冒险的甜头。   甲午的烟还没散干净,日本的赌瘾又上来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在东北有25万人马,飞机、坦克、重炮样样不缺,可驻东北的关东军连一万都凑不齐,兵力差了25倍。   张学良抱着“不抵抗”的念头,总觉得日本只是闹着玩,可日本早把他的心思摸得门儿清,更算准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小算盘。   9月18号夜里,柳条湖一声炸响,关东军连夜就打向沈阳北大营,短短四个月就把整个东北吞进了肚子。   他们赌对了张学良的退缩,也赌对了国民政府的软骨头,用这点本钱就抢了东北的煤、铁和粮食,这些宝贝又成了他们下一场赌局的筹码。   尝够甜头的日本越来越大胆,1937年七七事变时,华北的中国军队有29万,日军在华北的驻军才5.7万,可他们就敢拿一个士兵“失踪”当由头,发动全面进攻。   这时候的日本早不是九一八时的规模,抢了六年资源,陆军扩到40万人,造武器的本事也涨了不少,但跟中国的整体实力比,还是差着意思。   他们赌的是中国军队山头多、指挥乱,赌的是能速战速决,三个月就把中国打服。虽说最后没能得逞,可这种不管不顾的偷袭,还是把中国拖进了长期战乱,无数老百姓没了家,四处逃难。   最疯的赌局要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那时候美国的工业产值是日本的10倍,石油产量更是日本的70倍,太平洋舰队的船比日本联合舰队多一倍还不止。   日本明知道跟美国开打就是找死,可东南亚的资源被美英卡死了,手里的石油只够撑半年。他们赌一次偷袭就能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全炸沉,赌美国会因为死人太多而认怂。   12月7号大清早,6艘日本航母载着350架战机偷偷摸去珍珠港,一下就炸沉炸伤18艘美国军舰,毁了188架飞机,2403名美军当场丧命。   这赌局开局倒是顺,可他们没算到美国的战争潜力有多吓人,才过半年,中途岛海战就赔掉4艘主力航母,从此彻底没了主动权,直到两颗原子弹落在广岛和长崎,这场豪赌才算彻底输光。   就算到了1945年走投无路,日本的赌性也没收敛。美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他们喊着“一亿玉碎”的口号,把15岁的半大孩子和60岁的老头都拉进“国民义勇战斗队”,手里攥着竹枪就想跟美军拼命。   当时日本本土的315万兵力里,一半以上都没像样的武器,步枪缺了六分之一,轻机枪只够发给五分之一的人,却还做着用死人换谈判筹码的美梦。这种赌徒式的疯狂,直到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才算彻底歇菜。   从甲午到二战,日本每一次挑事都不是瞎冲动。他们总先把对方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找准软肋,再把所有资源凑一块搞局部优势,用偷袭打破实力平衡。   几千年来,海岛缺资源的焦虑,让他们总抱着“不赌就没活路”的念头,这性子从来没变过。看明白这些,就知道为啥日本的军事动向半点不能马虎——你永远猜不到,他们下一次又要什么时候开赌。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