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如果不出兵,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而美国人却用了超过3000本著作来评价这场战争,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视为壮举,言外之意说,美国人是被打服了,这场战争是中国崛起之战。 1950年9月仁川登陆后,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东京总部宣称:“感恩节前进抵鸭绿江,让士兵回家过节。”此言论并非虚言,美国陆军第7师确于11月21日占领鸭绿江边的惠山镇,且向中国境内开枪挑衅。 国防部官网公布的史料显示,当时美军战机已连续轰炸中国安东(今丹东),仅1950年10月便造成平民伤亡200余人。 更关键的是地缘战略格局影响,若美军占据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工业基地将直接暴露于其军事威慑之下,而当时东北集中了全国80%的重工业。 这种威胁并非假设,1905年日俄战争即在东北爆发,清朝因国力衰弱只能被动旁观。新中国成立后,绝不可能重蹈历史覆辙。正如当前美国在亚太部署军事基地,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这是不容触碰的战略底线。 美国为何耗时数十年以3000余部著作研究此战?核心原因在于其遭受重创,且无法理解“装备代差悬殊为何仍会失利”。以长津湖战役为例,该战役是美军陆战1师建军以来最惨重的失利。 1950年11月,零下40摄氏度的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9兵团身着单衣潜伏6天6夜,冲锋号响起时,诸多战士冻成“冰雕”仍保持瞄准姿态。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在回忆录中记载:“我从未见过如此顽强的军队,他们顶着炮火冲锋,缺乏空中支援与重武器,却能精准穿插至我方后勤线。” 此役中,志愿军以2.8万人冻伤的代价,将美军王牌部队从鸭绿江驱至三八线,彻底粉碎“圣诞节结束战争”的计划。这种精神震慑,较战场胜利更令美军铭记。 另有一冷门细节鲜少被提及:美军在战争中首次遭遇“心理战失效”。美军情报部门曾印制百万份传单,宣称“志愿军士兵若投降,可获得巧克力与罐头”。 但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堵枪眼的事迹传开后,美军士兵反而收集志愿军传单作为“护身符”,源于对对手的敬畏。美国陆军战争学院2024年研究报告,专门分析了这一“心理战反转”案例。 日本的论调实则站在“旁观者清”的虚伪立场。需明确的是,日本在朝鲜战争中属于“隐性参战国”,美军大量后勤物资均由日本生产。其显然希望中美两败俱伤,自身坐收渔利。 这种“隔岸观火”的心态,与当前日本追随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逻辑一致,始终将自身安全建立在他国风险之上。 此战是否为“崛起之战”,可通过三项硬指标验证。其一为国际地位提升,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起初拒绝与周恩来握手;1955年万隆会议中,美国代表却主动与中国代表团接触。根本原因在于,抗美援朝让美国意识到,中国已非清末那般任人欺凌的国家。 其二为军事发展突破,战争中志愿军不仅缴获大量美式装备,更在实战中掌握现代化战争规律。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实施“焦土政策”,三年间投弹63.5万吨,平壤仅存两座完整建筑,志愿军初期缺乏基本防空能力。 但志愿军边战边学,实现从单兵种作战到多兵种协同的升级,创造性构建高射炮与探照灯组网反空袭体系,摸索出“夜间机动、分散隐蔽”战术。 据国防部数据,1953年战争结束时,解放军坦克数量较1950年增长5倍,空军战机数量增长12倍,这些实战锤炼的硬实力,为后续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其三为民族自信重塑,这一价值至关重要。1840年以来,中国屡遭败绩,甲午战争割地赔款,八国联军侵华更是国耻。 而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以落后装备击败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美军,这场胜利让中华民族真正挺直腰杆。当前中国航母编队可在西太平洋巡航,其精神根基正是源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积淀。 从当前国际局势观察,美国在亚太构建“小圈子”并频繁挑衅,但始终不敢与中国正面对抗,核心原因在于其清楚中国的实力底线。 这种威慑力并非口头宣称,而是由七十余年前志愿军在长津湖、上甘岭用鲜血铸就。美国相关著作中提及的“敬畏”,本质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 日本的评价,实则未能理解“唇亡齿寒”的战略逻辑。1950年若中国不出兵,美军占据朝鲜后,日本的安全亦将受到威胁,毕竟美国在日本设有驻军,若调整对华策略可随时实施。历史已然证明,缺乏强大国力支撑,所谓“中立”不过是自欺欺人。 最后援引一则真实事迹,上甘岭战役幸存志愿军老兵张计发,2020年逝世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我们坚信,战败则无颜归国,战胜则可为子孙后代换来和平。” 当前中国的稳定发展与国际话语权,依靠的正是这些老兵当年的牺牲。美国三千余部研究著作与日本的片面评价,均无法改变核心事实: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更奠定了今日和平生活的基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