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各种各样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时间,天天累的半死,回过头来主线任务推进缓慢
.
学会糊弄实际上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进行战略性的资源分配,以确保核心目标达成的智慧
遗憾的是优绩主义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好像天然缺乏了糊弄的能力,木桶理论的熏陶,让我们生怕错过每一个短板,于是:
.
❶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追求完美
组会PPT也要花上两天调整每一页的版式,纠结每一个字体,却忽略了核心内容的逻辑梳理
导师随口一个问题,你如临大敌,搞了好几天,发现这个问题对课题毫无帮助
你把所有的任务,无论轻重缓急,都放在了同一个高标准的水平线上。结果就是,你的精力被无数个任务迅速耗光,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因资源不足而进展缓慢
.
❷无法承受不完美的阶段性成果
需要一个初步的数据来验证方向,却非要等到把所有条件都优化到极致才肯开始
论文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永远停留在第一段
开展一个实验总想着做足所有准备才能开始
想写代码跑仿真,却总想第一步应该是系统学习所有知识
你忘记了科研的本质是探索-反馈-修正的循环,而非一次交出完美答卷,追求一步到位的100分,结果往往是连交卷的机会都没有
.
❸对导师的所有指令全盘接收,不懂变通
导师随手发来一篇论文,你立刻如坐针毡,觉得这是隐形的命令,于是熬夜精读,做了详细的笔记,生怕被问到
导师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你明知实验室现有条件根本无法实现,也硬着头皮去尝试,最后在撞了南墙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却不知道有些是他的核心要求,而有些不过是随感而发
你四处救火,却不知道自己最重要的阵地是哪里
我们所有人都在面临有限资源系统,试图在所有战线保持完美,无异于自杀
.
如何建立糊弄的能力?
❶明确读研主线,如果要去企业那么重点在于实习和相关项目经验,技能积累;如果要读博那么重点在于论文和成果;如果考公考编进体制那就快速毕业,留下充足备考时间,同时补补学生工作
.
❷对所有任务进行分级。与毕业直接相关的是S级;紧急重要的项目是A级;那些用于讨论、汇报、内部交流的任务是B级;导师的随口一提、可做可不做的边角料是C级。将你80%的黄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S级和A级任务中
.
❸在任何任务开始时,先问自己:这件事最小可交付物是什么?组内讨论的PPT核心是可读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而不是精美的动画。初步实验的目标是验证有无,而非最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