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杀子后续过了半年,李隆基立了忠王李亨为新太子。李亨比李瑛谨慎十倍,每天除了

桑代克 2025-11-16 13:51:48

李隆基杀子后续过了半年,李隆基立了忠王李亨为新太子。李亨比李瑛谨慎十倍,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待在东宫看书,连皇上赏赐的美人都不敢留。 李亨能坐上太子之位,本身就带着点“弱势胜出”的意思。唐玄宗杀了三个儿子后,武惠妃也吓得病逝,原本支持寿王李瑁的宰相李林甫没了靠山,而李亨母家没势力、朝中没党羽,在唐玄宗眼里属于 “好控制”的类型,再加上高力士一句“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的谏言,这才捡漏成了储君。 但李亨心里门儿清,老爹连亲生儿子都能说杀就杀,自己这个没根基的太子,稍有不慎就是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从坐上东宫之位那天起,他就把“保命”当成了首要任务。 日常里李亨的生活简单到刻板,每天除了按规矩上朝听政,其余时间几乎全待在东宫看书,经史子集翻了一遍又一遍,硬是把东宫活出了书房的味道。唐玄宗也曾想给太子添点“生活情趣”,赏赐过几位貌美的宫人,可李亨连眼皮都没敢抬,当即就派人原封不动送了回去,倒不是不解风情,实在是怕落人口实。 要知道前太子李瑛就是因为母亲失宠、自己抱怨了几句,就被武惠妃抓住把柄诬陷谋反,李亨可不想因为几个美人,让老爹的多疑神经又紧绷起来,毕竟在唐玄宗眼里,太子的任何一点“不规矩”都可能被解读成觊觎皇权。 这种谨慎可不是装样子,而是实打实的生存智慧。李亨做太子的十八年里,先后遭遇了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任宰相的轮番打压,李林甫因为当初没支持李亨,怕日后被清算,就天天挖空心思找他的麻烦,天宝五载的韦坚案就是冲着他来的。 韦坚是李亨的大舅子,又和与李亨交好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私下见面,李林甫立刻借机诬告两人结党谋逆,李亨吓得赶紧和太子妃韦氏离婚,硬生生斩断了和韦家的联系,这才勉强躲过一劫。 没过多久,李林甫又借着杜有邻案发难,杜有邻是李亨妾室杜良娣的父亲,这场冤案牵连了不少人,李亨再次快刀斩乱麻,和杜良娣撇清关系,哪怕心里憋屈,也没敢有半句怨言。 史书里记载,经过这几次折腾,李亨年纪轻轻就两鬓斑白,可见这太子当得有多憋屈。他不仅不敢和外臣私下往来,连东宫的侍从都选得格外谨慎,从不养闲人,更别说拉帮结派了。每天除了上朝,就关起门来读书,既不参与朝堂派系争斗,也不发表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言论,活脱脱一个 “透明人” 太子。 唐玄宗其实也看出了他的小心翼翼,偶尔会象征性地护着他,但更多时候是坐山观虎斗,毕竟太子和宰相互相牵制,才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李亨心里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越发低调。 就连日常起居,李亨都苛刻到极致,东宫的陈设简单得不像储君居所,吃饭穿衣都恪守规矩,从不搞特殊化。有人说他太过懦弱,但想想开元二十五年那三位皇子的下场,就知道这谨慎是保命的关键。李亨心里明白,自己没有强势的后台,也没有老爹的绝对信任,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 “存在感”,让唐玄宗觉得自己没有野心,让宰相们觉得自己构不成威胁。 这种近乎自虐的谨慎,虽然让他受了不少委屈,却也让他在波诡云谲的宫廷斗争中活了下来,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蜀地,李亨才终于抓住机会在灵武登基,结束了这十八年如履薄冰的太子生涯。 说到底,李亨的谨慎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老爹李隆基的多疑、权臣的打压、前太子的前车之鉴,每一条都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上朝加东宫看书的单调生活,拒绝美人的 “不近人情”,其实都是他在皇权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毕竟在那个亲情抵不过权力的时代,只有活得足够谨慎,才能等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0 阅读:54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