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20号不可用,3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21号返回! 神舟二十号没法载人返回了,三名航天员已经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顺利回到地球,着陆的时候状态都特别好。 11月初,神舟二十号本来定好11月5号带航天员回家,结果前一天突然出了状况,被太空中的碎片给撞了。 可能有人觉得太空碎片能有多大事儿?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些碎片在天上飞得特别快,每秒能到7到10公里,比子弹速度还快好多,哪怕是小碎片撞上来,威力都不小。 后来检查发现,神舟二十号返回舱的舷窗玻璃都撞出裂纹了,虽然这裂纹没让飞船彻底没法用,但返回地球可不是小事,得穿过一个特别热的区域,温度能熔化金属,飞船全靠防护层扛着,万一这裂纹在返回过程中出问题,后果想都不敢想。 所以就算飞船还能飞,为了航天员的安全,也绝对不能冒险用它载人返回,这决策真是太对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那为啥能立马换成神舟二十一号呢?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早就有准备,咱们空间站一直是“双飞船应急模式”,就是常年在空间站上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给当前乘组用,另一艘当备份。 神舟二十一号本来是10月底刚发射上去的,原计划是跟神舟二十号的乘组完成交接后留在空间站,结果现在临时当起了“救生艇”。 你说这安排多周到,就怕出意外,提前把备用的准备好了,这才让换船这事儿能这么顺利。 而且换乘过程也没出任何岔子,航天员虽然得适应新飞船的布局和操作,但他们训练得特别扎实,很快就上手了,所有要带回来的东西也都顺利转移过去,这专业能力真是没话说。 这三名航天员也特别不容易,他们是陈冬、陈中瑞、王杰,在天上待了204天,刷新了咱们国家航天员单个乘组在轨驻留的纪录。 这大半年里他们没闲着,出舱四次,还做了好多科学实验,涉及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这些领域,攒了好多宝贵的数据,本来早就该回家了,就因为碎片撞击推迟了9天,换谁都得有点着急,但他们在天上该干啥干啥,状态一直很稳定,真是让人佩服。 好在11月14号这天终于顺利着陆了,医监医保人员一检查,身体状态都很好,这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来了。 可能有人会问,神舟二十号就这么废了?当然不是。 虽然不能载人了,但它还能以无人模式返回地球,等回到地面,技术人员会把它拆开仔细研究,看看碎片到底撞在了哪儿、损伤有多严重,防护材料能不能改进。这些数据太重要了,能帮着把以后的飞船做得更结实,更好地防住太空碎片。 还有飞船上那套“飞天”航天服,已经出舱20次了,远超设计寿命,本来想能不能让神舟二十一号带回来,给以后登月的航天服提供参考,但因为返回舱载重和舱门大小有限,最后还是决定让它跟着神舟二十号回来,要是能成功带回地面,说不定还能进博物馆,让大家都看看这立了大功的装备。 神舟二十一号把人接回来后,空间站暂时就没备用飞船了,不过这事儿早就想到了,神舟二十二号已经进入应急待命状态,马上要以无人模式发射上去补位。 这就是咱们航天的“发一备一”原则,永远有下一艘飞船等着,确保空间站里不管啥时候有人,都有能回家的通道。 而且神舟二十二号还会带点修复材料和实验物资上去,顺便验证一下飞船长期在轨的能力,为明年的长期驻留试验做准备,真是一举多得。 这次事儿看着是个意外,但其实是对咱们航天应急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结果证明特别成功。 对比其他国家,咱们能把应急响应时间压缩到9天,还能这么有条不紊地换船、补位,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背后全是体系化的准备和过硬的技术实力。 不是说咱们运气好,而是从飞船设计、任务规划到地面保障,每一步都考虑到了风险,提前留好了后手。 就像这次,要是没提前部署神舟二十一号当备份,要是没制定好换乘方案,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底,这事儿最让人安心的就是“生命至上”的态度,哪怕神舟二十号只是有一点点不确定的风险,也绝不拿航天员的安全赌运气,立马启动预案换飞船,这种谨慎和负责,才是中国航天最靠谱的地方。 现在航天员已经平安回家,神舟二十号的后续处理和神舟二十二号的发射也在按计划推进,这一场“太空换船”不仅没出任何问题,还攒了经验、优化了技术,真是把一次危机变成了展示实力的机会,不得不说,咱们的航天事业是真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让人放心了。 参考资料: 成功分离,准备回家! 2025-11-14 13:12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