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1年,在海子离世后的第三年,诗人戈麦没有留下一句遗言,身缚石块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 戈麦出生在黑龙江的农场,从小聪明,最初一心想报考财经或理工相关专业,但命运却让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个并非自己心仪的录取结果,让他刚入学时心情郁闷,甚至想过复读。 进入北大后,在学校浓厚的人文氛围影响下,戈麦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1987年,一场有北岛等诗人参加的座谈会,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 之后,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学术天赋,撰写的论文《异端的火焰》不仅获得了北大本科生科研最高奖项,还得到了海外学者的认可。 但这份成功更像是他凭借智力取得的突破,并没有让他从内心深处认同文学这条路,在诗歌创作中,戈麦的身份错位表现为对自己近乎残酷的否定。 他把“拒绝重复”当作创作的基本原则,既不模仿别人的风格,更不愿重复自己以往的作品,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不断更换笔名,把每一次创作风格的突破,都看作是对之前自我的抛弃。 对创新的极致追求,让戈麦不愿参与社交活动,整天待在图书馆里埋头创作,但这种消耗式的努力并没有让他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虚无。 创作不顺利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在森林里迷路的孩子,找不到方向,最终,他把诗稿扔进茅厕的决绝行为,正是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消解”逻辑的最终体现,用物理上的毁灭,彻底清除自己作为诗人的身份。 1989年之后,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戈麦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产生了严重冲突,市场经济开始兴起,文学的地位大幅下降,“诗人”这个身份从之前的备受尊崇变得不再受重视。 这种大环境下的失落,和他毕业后在《中国文学》杂志社当编辑的个人经历相互影响,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机械修改稿件的人,曾经的理想在琐碎的工作中慢慢被消磨。 紧接着,他的个人生活也遭遇了崩塌,生活上经济困难,感情方面也受到了沉重打击,一位欣赏他才华的女孩,因为觉得无法融入他的世界而选择离开,这也意味着他与世俗的温情彻底隔绝。 这段时间里,包括他一直崇拜的海子在内,几位校友先后离世,这些事就像精神上的路标一个个倒塌,让他更加迷失和孤独。 戈麦在失去了所有社会角色、情感依赖和精神支柱后,感觉到了生存的绝望,最终选择了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他的逝去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完全脱离时代后,无法避免的坠落。 信源:中国青年报 他是与海子同时代的诗人,《戈麦全集》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