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日本东京一家洗澡堂,男男女女在同一个池子里洗浴,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

陈砚之 2025-11-11 19:14:23

1902年,日本东京一家洗澡堂,男男女女在同一个池子里洗浴,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他们都表情自然,面对镜头,并没有显示出一点的不适感,这正应了那样一句话: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日下部金兵卫这个人,1841年出生在山梨县一个卖布的普通商人家里,那时候日本还叫江户时代尾巴上。他小时候帮家里干点活,没几年就觉得家乡太窄,跑到横滨去闯荡。你知道,横滨港那时候是外国人扎堆的地方,船来船往,机会一大把。他先在一家照相馆打下手,擦镜头,调药水,这些基础活儿让他慢慢摸到西方摄影的门道。那时代摄影刚传进来,用化学药剂处理底片,挺新鲜的。他运气不错,跟上意大利摄影师费利斯·贝亚托干活。贝亚托是摄影界的开拓者,拍过不少日本街头和战争照片。日下部金兵卫负责扛器材,帮着摆姿势,学得特别快。贝亚托走后,他又转到奥地利摄影师冯·斯蒂尔弗里德那边,继续深造,专攻手工上色,用小刷子给黑白照片添颜色,让图片看起来活灵活现。其实,这手工着色是当时日本摄影的一大特色,能让照片更有市场吸引力。 1881年,日下部金兵卫自己单干,在横滨本町区开了一间小工作室。店面不张扬,里面塞满道具和样张。他主要做外国人的生意,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门敞开,西方游客蜂拥而来,都想带点日本风情照片回去当纪念品。他拍的都是日常生活镜头,比如茶道表演,街头艺人啥的。顾客挑照片时,他亲自解释,确保人家满意。他的风格偏真实,不爱搞太多修饰,这点帮着把日本文化推向世界。1893年左右,他买下贝亚托和其他摄影师的一些底片,库存一下子扩充,生意越做越红火。那时候摄影技术在进步,他用上银盐印相法,照片质量高,颜色不褪。工作室请了助手,每天忙着冲底片,打包寄照片。他的作品还做成明信片,卖到海外去,西方人通过这些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你想想,那时代没互联网,这些照片就是窗口。 日下部金兵卫的摄影路子跨了明治和大正两个时代,他不只拍人像,还抓社会变化,比如城市建起高楼,风俗习惯慢慢变样。他偶尔去东京周边转转,拍点新兴玩意儿,但大本营还在横滨。进入20世纪,他的身体开始不行了,但还坚持教后辈,检查照片质量。话说,他活到93岁,1934年在家乡附近过世,工作室交给后人打理,那些老照片现在都成历史资料,搁在博物馆里让人研究。他的贡献大着呢,让明治日本通过镜头留下来,没太多粉饰,真实反映那个转型阶段。其实,他是横滨摄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从欧洲摄影师那儿学来技术,然后本土化,拍出日本味儿的作品。维基百科上说他跟贝亚托和斯蒂尔弗里德合作过,当过着色师和助手,这让他积累不少经验。公共领域评论说他很快就成了一代摄影名家,开的第二间工作室在横滨本町,面向游客市场。盖蒂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作品,说他拍的日常生活场景是浪漫化的日本刻板印象,但游客就吃这套。现代东京时报提到他从1841年生到1930年代去世,横跨政治动荡期,但专注摄影。脸书上有个帖子说他卖肖像、风景和日常生活照片,满足游客需求。日本动力网站说他15或16岁离开家去贝亚托工作室,干了18年才独立。佩恩在线说他拍到72岁,还拍过黑帮和艺伎系列。库里奥西斯视频说他把照片带到西方,推动文化交流。 明治三十五年,也就是1902年,日下部金兵卫去东京一家公共浴场,拍下那张记录男女共浴的照片。尽管政府明治五年就下令禁城市浴场混浴,但落实起来拖拖拉拉,有些地方还照旧。照片里的人表情放松,对着镜头没啥不自在,这反映出日本人对身体的自然看法。那时候公共浴场叫銭湯,是老百姓的日常地儿,因为家里没浴缸,大家去那儿洗澡顺便聊聊。混浴从江户时代就流行,男女泡一起不觉得啥,重点是清洁和社交。照片抓住这个文化一刻,让人联想到那句只要自己不尴尬,别人就尴尬的话,因为大家习以为常。日下部金兵卫拍这张,可能是想留存风俗变化,他的作品卖给外国人,西方人好奇这种事儿,照片就热卖。 混浴习俗来自日本温泉文化,从古代起,佛教传进来后,洗澡算净化身心的事儿。江户时代浴场多起来,混浴成常态,虽然德川幕府禁过几次,但老百姓不理,继续泡。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西方,觉得混浴不文明,从东京开始禁。照片拍时,禁令出了30年,但东京边上或小浴场还偷偷搞,因为改设施花钱多,顾客也习惯了。日下部金兵卫的照片意义在于,展示明治社会转型的矛盾。一边政府推现代化,禁混浴显文明;一边民间习俗顽固,不肯变。浴客自然表情,说明文化惯性强,不是一纸令就能改。混浴不光洗澡,还带社区交流,大家泡着聊家常,放松。现代看来怪,但当时正常。日下部金兵卫用镜头留证据,直白反映日本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没加料。

0 阅读:32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