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国驻扎在南薰礁的11名战士突然失联,直到后续介入调查后,发现11名战士6人死亡,5人失踪,但除了这些信息之外,其他的信息一概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2023 年南薰礁,新轮换的守礁官兵在纪念石前宣誓:“继承 11 位先烈遗志,守护好每一寸海疆!” 纪念石上 “1990.11.7” 的日期被海风打磨得发亮,石缝里还留着去年清明战士们插的绢花。 没人会忘记,33 年前的这天,11 名战友在这里永远失去了消息。 1990 年 11 月 6 日晚,南沙指挥部电台里还传来南薰礁礁长张效忠的声音:“一切正常,放心。” 那时礁上战士刚换过岗,有人在写家书,有人在检修电台,铁皮高脚屋里还亮着灯。 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他们最后一次与外界联络。 11 月 7 日清晨,电台操作员反复呼叫南薰礁,听筒里只有滋滋的电流声,没有任何回应。 “不好,可能出事了!” 指挥部立刻启动应急预案,搜救艇顶着风浪往南薰礁赶。 当时南海刚过台风季,海面虽平静,却藏着危险 —— 周边越南岛礁的雷达正盯着这片海域。 搜救艇上的老班长李建国,手里攥着给战友带的压缩饼干,心里不停祈祷 “千万别出事”。 抵达南薰礁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红了眼:高脚屋的铁皮被打穿多个窟窿,国旗杆歪在一边。 战士们冲上礁盘,在简陋的宿舍里发现 6 具遗体,上等兵小王的手里还紧紧攥着半截铅笔。 剩下 5 人不见踪影,潜水员在礁盘周边珊瑚丛搜索,只捞起几支卡壳的步枪,枪身满是弹痕。 调查人员在现场勘查时,发现一个关键细节:厨房的锅里还留着没煮好的红薯,灶火早已熄灭。 “他们是在准备早饭时遇袭的,一点防备都没有。” 参与调查的参谋眼眶通红地说。 1990 年的南薰礁,防御条件简陋得让人心疼。高脚屋离海面不足两米,涨潮时海水能漫进屋里。 战士们没有像样的防御工事,武器只有常规步枪,雷达覆盖范围不足十海里,夜间警戒全靠人眼。 而不远处的越南鸿庥岛,不仅驻有上百名士兵,还配备了迫击炮和重机枪,形成明显火力压制。 1988 年赤瓜礁海战后,越南就没断过小动作,经常派侦察船在南薰礁附近徘徊,摸清了换岗和补给规律。 从现场弹痕分析,袭击者是从礁盘西侧盲区登陆的,那里礁石密集,正好避开了常规警戒哨位。 他们战术精准,先破坏通讯设备,再集中火力攻击宿舍,得手后迅速撤离,没留下任何身份线索。 海盗作案的可能很快被排除 —— 他们没有能力完成如此专业的突袭,也不会刻意销毁痕迹。 菲律宾、马来西亚当时在南沙的驻军规模小,且与中国无直接冲突,缺乏作案动机和能力。 根据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地区驻军绝不可能对同胞发起攻击,内部因素可完全排除。 所有线索都指向越南特种部队,但因缺乏直接证据,这起事件最终成了无法定论的遗憾。 事件发生后,中央军委高度重视,立刻下令升级南沙所有礁盘的防务。 高脚屋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加装防弹层;雷达系统升级后,覆盖范围扩大到三十海里。 每个礁盘都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应急武器,周边海域开始常态化巡逻,增援响应时间缩短至两小时。 对遇难战士的家属,部队不仅发放了足额抚恤金,还为他们解决了住房、就业等实际问题。 每年清明,都会有官兵代表去烈士家乡探望,讲述南沙的变化,让家属放心。 这些年,中国在南沙的建设突飞猛进。填海造陆让南薰礁变成了拥有机场和港口的坚固堡垒。 先进的雷达系统能实时监控周边海域,新型舰艇和战机常态化巡航,再也没人敢轻易挑衅。 2023 年,南薰礁的守礁官兵用上了恒温宿舍和淡水净化系统,能随时与家人视频通话。 但他们从未忘记历史 —— 每天出操前,都会在纪念石前驻足,缅怀 33 年前的 11 位先烈。 如今,11 名烈士的名字被刻在南沙永暑礁纪念馆的英烈墙上,供后人瞻仰。 他们的家属每年都会收到部队寄去的南沙照片,看着曾经艰苦的礁盘如今固若金汤,眼里满是欣慰。 南薰礁的海风还在吹,但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动挨打的模样。 11 名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警醒,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守护着南海,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这不是结束,而是传承 —— 每一代守礁人都在续写着忠诚,让先烈的精神永远在南海飘扬。 主要信源:(《南薰礁事件——1990年南海的一桩悬案》)陈立军——《生活在“无水世界”里的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