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海南一女子生下女儿,回家养了3个月,突然发现出院记录上,写着“分娩一

语蓉聊武器 2025-11-11 10:34:50

解释不清了!海南一女子生下女儿,回家养了3个月,突然发现出院记录上,写着“分娩一活男婴”,再加上那天有2人生孩子,她怀疑是不是抱错孩子了,到医院询问医生说是打错了,改一下就好了,见女子不信,医院解释:"生产后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告知婴儿性别,没有抱错的可能性,文书上性别错误是有可能的。" 2025年11月初,海南海口一位妈妈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把存放孩子证件的红色文件袋翻了个底朝天。 为了给满三个月的女儿办社区医保,她需要把出生证明、出院记录等材料整理成复印件。 指尖划过出院记录的打印字迹时,她突然顿住,目光死死盯在“分娩一活男婴”那行字上,连手里的复印件都滑落在茶几上。 她赶紧把女儿从婴儿车里抱起来,小家伙正攥着玩具啃得一脸口水,她却没心思逗弄,转身从文件袋最底层抽出盖着红章的出生证明。 两张纸平铺在餐桌上,出生证明“性别:女”的字样与出院记录的“男婴”形成刺眼对比。 她反复核对两份文件上的姓名、出生日期,确认都是自家孩子的信息后,指尖开始发凉,下意识把孩子搂得更紧。 这时她才想起生产当天的一个细节:2025年8月,她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时,产房外走廊里,曾听见护士跟另一位产妇的家属说“恭喜,是个6斤8两的男孩”。 当时她刚生完女儿,没太在意,可现在再想,两个产妇同时生产,一男一女,会不会是护士抱孩子时出了错? 11月9日一早,她抱着孩子、揣着两份文件赶到医院。 医务科的工作人员接过材料看了一眼,就说“这是录入错误,找主治医生改下信息就行”,连让她坐下细说的动作都没有。 她追问“有没有可能抱错孩子”,对方才抬头说“产后护士会当着家属面报性别,还会给母婴戴同号手环,流程不会错,就是文书写错了”。 她不接受这个解释,缠着工作人员要更具体的说法,对方最后撂下一句“你要是不放心,就自己去做亲子鉴定,真有错的话医院再担责”。 回家的路上,她越想越委屈,坐在公交车上看着怀里熟睡的女儿,眼泪差点掉下来。 养了三个月,夜里起夜喂奶、换尿布,孩子一哭她就条件反射地醒,要是真抱错了,这些日子的牵挂算什么? 当天晚上,她忍不住拍了段短视频,镜头对着出院记录上的“男婴”字样,配文“养了三个月的闺女,医院说我生的是男孩?”。 视频发出去不到两小时,评论就过了百。 有网友说“我家娃出生时,手环是护士用防拆扣绑的,拆都拆不开,这家医院流程也太松了”。 还有位儿科护士留言“新生儿性别登记必须医生、护士双人核对,漏了这步就是失职”。 11月10日上午,红星新闻在13:26发布了相关报道,极目新闻的记者也试着联系她,想了解更多细节,不过她没敢接电话。 怕自己情绪激动说不清楚,也怕事情闹大后对孩子有影响。 记者转而联系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行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解释,“产妇分娩后,医护会第一时间告知性别,母婴手环的信息也是同步录入系统的,不可能抱错”。 还补充说“病历、出院小结这类文书,偶尔会有笔误,修改流程很简单”。 舆论关注下,医院的态度有了转变。 11月10日下午,医院成立了专项小组,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和质控科的工作人员。 他们调取了8月产妇生产当天的手写护理记录、新生儿洗澡登记本,还有母婴同室的交接签字单,甚至调阅了从产妇进产房到产后6小时的全程监控。 画面里显示,那段时间只有她一个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直接放在她身边的婴儿床里,护士每次接触孩子都会核对手环编号,没有任何调换的可能。 小组还联系上了当天另一位生男孩的产妇,对方表示孩子一直跟自己在一起,出院后也按时做了体检,没有任何异常。 这些核查结果汇总后,医院在11月10日傍晚发布了情况通报,明确“出院记录性别错误是记录人员笔误。 且已于8月20日完成系统修改,只是未及时告知产妇”,还提到“会主动承担产妇的亲子鉴定费用,并由医务科主任上门致歉”。 书写医生写完后,先由科室质控员核对,再交院质控科抽查。 医院也在通报里提了后续整改:每月开展一次病历书写规范培训,所有新生儿相关文书必须双人核对后才能归档,还要建立“文书错误预警机制”。 一旦发现错误,24小时内联系患者说明情况。 现在,妈妈的亲子鉴定报告还没出来,但她心里的石头已经落了大半。 她说“不是不信医院,是孩子的事太大了,容不得一点含糊”。 而这次事件也让更多人注意到,医疗文书上的一个字、一个数字,对患者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医院多一分细致,家长就能少一分焦虑。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