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乌镇互联网大会如期举行,来自全球的科技精英、行业领袖、企业代表以及众多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 第一阶段:头三年——AI辅助人类共创繁荣 他首先讲述了未来三年的情景,也就是从2025年到2028年之间。这个时期,人工智能将主要扮演“得力助手”的角色。技术不断深化,智能系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许多岗位中,AI的加入极大地解放了人力资源。比如,自动化的客服系统、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内容生成AI,都开始逐渐接管以前由人类完成的繁琐、重复性强的任务。例如,在客服行业,传统的人工服务热线逐步被聊天机器人所替代,但人类的角色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复杂问题的处理。企业借助AI工具,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处理更多请求,从而提升整体客户满意度。同时,由于效率的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扩大。 另外,AI还协助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极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智能装配线和机器人工人大量取代了传统人工装配,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会裁员大规模。相反,更多的人被调配到策划、设计、质量监控等需要创造力和判断力的岗位上,形成了人机协作的生产模式。经济收益快速增长,行业利润提升,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繁荣。 第二阶段:中间五年——AI开始“抢夺”部分岗位 时间进入2028年至2033年,社会的局势开始出现变化。随着AI技术的持续深化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一些原本由人类完成的岗位逐步被替代,特别是在重复性高、规则明确、依赖规模化流程的岗位上。 陈德里指出,这段时间将是挑战的集中爆发期。比如,财务会计、数据录入、基础管理、部分客服、仓储物流等岗位,会逐步被智能化系统取代。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因低成本高效率的AI替代方案已经成熟且应用普及。尤其是在仓储和物流领域,自动驾驶运输车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大量仓库工人和配送员面临失业风险。企业追求最大化利润,减少人工成本,推动自动化设备的升级换代成为常态。 此外,某些传统岗位的流失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大量中低端职位的减少,使得部分群体陷入焦虑。尤其是对技术不够敏感或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人群,失业压力陡增。这时,社会、政府、教育机构的应对就变得尤为关键。 陈德里特别强调,虽然一些岗位会被裁撤,但新兴岗位也会随之出现,只不过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更高的技能,包括大数据分析、AI维护、安全保障、创新设计、系统集成等。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社会课题。更有挑战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培训不足,部分人群可能暂时无法适应变革。 第三阶段:未来五年——AI开始“抢走”部分岗位的主动性 进入2033年以后,陈德里预言到了一个更为关键的转折点。此时,AI的能力已超越简单的辅助工具,逐步开展自主学习,甚至在某些方面具备了创新能力。未来五年,尤其是在某些高度专业化岗位和复杂决策岗位上,AI将开始“抢夺”原本由人类主导的工作。 比如,法律行业的文书起草和合同审核,部分医疗影像分析、诊断已由AI取代专业医生完成。金融分析师、投资顾问、甚至某些新闻报道的撰写也开始被AI主导。AI的深度学习和自主优化能力,使它们能不断自我改善,提升精度和效率。 陈德里特别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工作”会完全消失,而是工作形式和内容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类的角色将从执行者转变为监管者、指导者和创造者。需要的是更多跨界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工作岗位,比如AI与人类合作的设计工作、伦理规范制定、复杂问题解决等。 从社会角度来看,国家和企业必须提前布局,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福利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的公平与稳定。这可能包括全民基本收入、职业转换基金、持续教育体系的完善等措施。文化层面,也需要转变观念,鼓励创新、包容和合作,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总之,陈德里用了一个比喻:未来社会就像一片新的“荒野”,既充满挑战,也潜藏无限可能。未来几年,将是人类适应AI变革的重要窗口。虽然面临大规模的职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但只要合理引导、积极应对,AI的到来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类福祉的巨大动力。 他最后总结道:“我们不能阻挡变化,但可以引导变化。未来属于有准备、有智慧的人们。”陈德里的言辞引发在场众多与会者的深思,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科技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乌镇互联网大会成为这场未来科技变革的前沿阵地,他的讲话无疑为整个行业指明了一条清晰且具有前瞻性的道路。 科技创新 你看好国产AI的发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