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杀子后续过了半年,李隆基立了忠王李亨为新太子。李亨比李瑛谨慎十倍,每天除了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1-09 12:06:58

李隆基杀子后续过了半年,李隆基立了忠王李亨为新太子。李亨比李瑛谨慎十倍,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待在东宫看书,连皇上赏赐的美人都不敢留。 在唐朝的政治框架里,太子本应该趁着继位前积累势力、吸纳人才、经营自己的政治圈子。 但李亨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敢走正常路线,他在东宫的十八年,几乎把“低存在感”练成了一套成熟体系。 他明白,东宫看着气派,实际上是被皇帝盯得最紧的地方,稍微有一点动作,就会被放大成威胁,所以,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原则:不出圈、不结交、不显露。 这种极端的生存方式,让他在最后关头活了下来,可也为他登基后埋下了巨大空洞。 李亨被立为太子那天,表面上是光宗耀祖,但他第一件事就是上书要求降低仪式比规格,他的意思非常清楚:别把我弄得太高调,我就是个普通继承人,不需要太多排场。 他不是谦逊,而是要敲开一个信号,向所有人展示他没有扩张欲望,他知道,李隆基选他当太子,就是因为他在宗室里背景最薄,最没威胁,大家都信他软,他就干脆把“软”做到极致。 东宫很快变得冷清,之前不少人想靠关系往太子府塞礼物拉近感情,他一概不收,皇帝赏赐美女、小官员主动靠近,他都拒绝。 他的东宫像是隔绝于整个朝廷之外,只留下他一个人每天按流程参加朝会,结束后立刻回府闭门看书。 在其他皇子因为结党营私纷纷惹怒皇帝、下场凄惨的时候,李亨只是默默看着,他从那些例子里学会了一件事:在权力面前,不结交就是最安全的行为。 但皇帝的多疑不会停在表面,随着岁月推移,李隆基对任何可能威胁到统治的人都开始敏感,而外围大臣也随时准备牺牲别人来表现忠心,李亨的自保手段也变得更狠。 天宝五年,李林甫借机攻击太子妃韦氏家族,说他们有潜在结党风险,李亨没有任何反抗,反而主动写奏疏提出休妻。 这位太子妃跟他感情不错,还给他生了四个孩子,但他还是放弃了这个家庭,公开切断外戚延伸的可能。 不久后,杜良娣的父亲被陷害,最后杖责致死,他并没有替小妾发声,也没有对案子争论。 他选择继续保持距离,对他来说,这不是冷血,而是自保,他不能留下任何可被解释为“拉拢”、“站队”的痕迹。 到了天宝六年,连他儿时一起长大的好友王忠嗣出事,王忠嗣是当时很有声望的武将,对李亨来说有着极深的情感意义。 但李亨依旧沉默,没有替他求情,也没有任何辩解,那一刻,他彻底切断了与过去纯粹友情的最后一根线。 仅仅两年时间,李亨把自己周围,所有可能引起皇帝担心的关系都一点点剔除,家庭、朋友、辅佐他的人,都被一步步吞掉,他最终留下的只有自己,一个孤零零的名字。 这十八年里,他并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他很清楚,东宫出事太容易,连愚蠢的好意都能被定义为威胁,他必须等一个机会,一个能摆脱父亲限制的机会。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全国掀起混乱,马嵬驿事变后,军队情绪失控,局势彻底翻转。 李亨看到了脱离父亲掌控、独立建立权威的窗口,于是他赶去灵武,在那里自己登基,乱世之中,这个举动让他顺理成章成为新皇。 他赢了,他熬过了最危险的时期,活到了可以掌握皇权的那天。 可当他回头一看,他身边连一个能帮他的人都没有,他亲手清空了自己的政治团队,也切断了所有能支持他的关系,能接触到他、能帮他处理政务、能提供情感安全感的,只有宫里的宦官。 所以他后来严重倚重宦官,不是因为兴趣或者性格偏好,而是没有可用的人,这个依赖让宦官势力迅速膨胀,朝廷权力平衡被打破,形成后期不可挽回的局面。 李隆基用怀疑的方式,制造了一个他觉得“安全”的继承人,而李亨用隐忍把自己变成一张没有棱角的纸,父子两人在同一场生存博弈里互相施压,最后谁都没赢。 李亨最终穿上了龙袍,但没有团队、没有手段、没有情感支持,他撑着一个已经衰退的帝国,却无力修复血管和骨骼。 他留下的权力空洞,很快掀起了宦官专权和军阀崛起,整个中晚唐在这种结构性问题下一路下沉。 十八年的消失让他活下来,但也让帝国开始失去支撑,他是自己时代的幸存者,也是后来混乱的始点。 参考资料:《唐书》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