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

鉴清评趣 2025-11-09 00:07:13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 2018年,美国以“301调查”为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场由单边主义引发的贸易冲突迅速升级。初期,中国通过反制关税、扩大非美市场等措施应对,但真正推动认知转变的,是美方持续加码的科技封锁——从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到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再到限制AI芯片对华销售,技术壁垒层层叠加。 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拟将对华平均关税提升至37%,部分商品税率甚至突破145%,这种“非理性极限施压”反而加速了中国产业链的重构。 “压力常态化”的认知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测算显示,美国加征关税的92%成本最终由美企和消费者承担,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 反观中国,2025年上半年对东盟、中东的出口同比增长23%,对美出口占比从2017年的19%降至14.7%。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市场切换,印证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底层逻辑。 贸易战初期,中国通过管控稀土出口、制定数字贸易规则等手段反制,但真正实现战略突围的,是科技领域的系统性突破。2023年,华为Mate60系列手机搭载国产7纳米芯片回归市场,标志着中国在先进制程领域打破封锁。 更关键的是,中国构建起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的全产业链能力,2025年国产半导体设备自给率提升至45%,较2018年增长3倍。 这种转变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国家层面,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2025年基础研究投入占GDP比重达2.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企业层面,大基金三期注资3440亿元支持芯片产业,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企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正如《经济学人》所言:“中国正在用对手的施压,校准自身科技发展的坐标。” 当外部需求波动时,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稳定器。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其中服务消费占比达4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五年超过60%。 这种结构性转变,得益于“双循环”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方面,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区域壁垒,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优势产业出海,形成“国内培育技术、海外扩大规模”的新模式。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5年中国品牌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但国内销量占比仍达58%。这种“内外兼修”的格局,既避免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又通过规模效应反哺技术创新。正如世贸组织报告所指:“中国正在用国内市场的深度,对冲国际市场的波动。” 当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重塑贸易规则时,中国选择另辟蹊径。2025年,中国主导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扩大至15个国家,覆盖全球30%的数字贸易。 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中方提出“亚太命运共同体”倡议,获得多数成员支持。这种“规则再造”与美国的“规则破坏”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在变化。德国《商报》直言:“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掏空自身国际信誉”;日本经济产业省报告警告,若跟随美国对华脱钩,日本GDP将损失1.2%。这些声音揭示了一个现实:在中美博弈中,多数国家选择“不选边站”,而是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风险。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中美贸易战已从最初的“关税对垒”演变为“体系竞争”。中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的过程,本质上是发展道路的再确认——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 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不取决于某一方单方面的施压或妥协,而在于谁能更好地回应时代命题: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如何为人类进步提供新的方案? 这场持续七年的博弈,你更看好哪一方的战略定力?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0 阅读: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