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这几年世界安静得有点反常。明明国际秩序正在换代,却没有出现过去那种“

春秋说史 2025-11-08 15:11:01

很多人觉得,这几年世界安静得有点反常。明明国际秩序正在换代,却没有出现过去那种“一换框架就要打一仗”的场面。 要知道,历史上每次大国格局调整,从威斯特伐利亚到雅尔塔,哪一次不是尸山血海后才宣布新规则?可现在,全球力量结构正在重排,却像是悄悄换挡。 真正的转折点,其实藏在一些看似零碎的事件里。前段时间,“尼米兹”号半小时摔了两架飞机,美方第一反应是怪技术问题。 可后来多家军事媒体披露,事发前后,解放军舰机一直紧盯,美军操作压力飙升。美国国防部内部甚至出现“训练质量下滑”的反思记录。 中国一句“如需援助可沟通”,让“尼米兹”号掉头离开。美军的判断是,继续待下去不划算。 类似画面并非新鲜事。去年“杜鲁门”号在台海附近突然大角度转向,美国军迷自己都说那叫“战术性回避”。 这类动作累计多了,就能看出一个趋势,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底气比十年前弱了。连美国兰德公司2024年的报告都承认,美军在西太投入越多,越容易被动。 把视角再拉远一些,会看到更多类似信号。台海“中线”被解放军常态化跨越后,已经很少有人再提。 印度当年被捧成对冲中国的“未来力量”,如今在制造业上没接住机会,在全球产业链里被边缘化。 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开始接受人民币结算,矿业圈内部评价是“市场现实胜过政治表态”。 这些变化几乎都伴随着一个特点,没开火。对照之下,中国这种方式的稀缺程度就更明显。 萨达姆试图用欧元卖油,结果众所周知。伊朗构建“抵抗之弧”,迎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暗杀与空袭。 俄罗斯为了挡住北约东扩,现在陷在高强度冲突里,人力和经济压力沉重。反观中国,面对几十年未见的结构性压力,却用成本极低的方式实现了一连串突破。 中国靠什么做到?先看体制层面的能力。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内部没有出现因为民粹而失控的情况,政策节奏保持稳定。对比印度和美国,问题就非常直观,印度在边境上经常情绪先行,美国政治撕裂让战略连贯性下降。 外界普遍评价中国政策执行的稳度更高,而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再看文明积累,中国历史里留下了太多“做过、错过、反复过”的案例。 从国家治理到战略选择,前人交过的学费让后人少走了不少弯路。新能源战略就是具体例子。 1990年代钱学森提出要布局电动车,中国真正大规模推进是2010年后。如今在储能、电池、整车出口上,中国都在全球占据核心位置。 外媒的评价也很统一,中国在重大方向上“走得早、走得稳”。还有人民的力量,这一点常被低估。 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执行力和整体韧性,在大规模事件中反复验证。抗美援朝留下的威慑,到今天仍在影响美军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累积的产业基础,让中国的科技和制造有了扎实底盘。过去十年科技企业的跃升,也让中国在全球经济里具备越来越强的存在感。 把这些因素拼在一起,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国格局正在变化,却没有走向失控。中国的方式不是靠冲突,而是靠稳与算。 世界正在走出“后雅尔塔时代”,新秩序正在生成。许多观察者给出的评价很接近,中国用一种更克制、更稳定的路径完成了崛起过程。 如果换成别的大国,类似体量与实力,摩擦可能早就失控。现在的时代特征正是如此,力量在移动,硝烟却没有弥漫。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