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现在让外界最紧张的,不是新装备铺天盖地的生产速度,而是这些装备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可是谁也看不清它们到底有什么能力。 就说刚露过几次面的歼-36,那是把“让人猜不透”玩到了新水平。前后两架试验机一出来,懂行的一眼就觉得“这是干空战的料”,机身紧凑、机头尖尖的,标准的制空战斗机模样,连机翼线条都透着灵活缠斗的劲儿。 可凑近了看细节,不少军迷都愣住了,机腹的弹舱深得有点离谱,普通空空导弹塞进去绰绰有余,就连那种能打远距离地面目标的大号巡航导弹,都能塞进去两三枚。更让人糊涂的是作战半径,照着试飞轨迹算下来,比同体型战机硬生生长了近三成,这哪是传统战斗机的路数啊? 以前打仗都是“各干各的”,战斗机抢制空权,轰炸机负责炸目标,界限分得比楚河汉界还清楚。现在歼-36倒好,空战的活能接,对地、对海打击的任务也能扛,活脱脱一个“多面手”。 更绝的是它的升级速度,前一架试验机还是常规进气道,后一架就改成了更利于隐身的DSI进气道,推力方向控制系统也做了优化。外媒刚把“歼-36定位分析”整理好,新的试飞照片一出来,之前的结论全得推翻,只能盯着卫星图重新猜。 不光歼-36,咱们的“翼龙-10”无人机也来添这个“看不懂”的乱子。按说侦察机就该好好搞侦察,攻击机就专心扔导弹,可它既装了高清光电侦察设备,在万米高空都能拍清地面的车牌,机翼下还能挂8枚空地导弹,发现目标直接就能开火。 更神的是它能空中加油,续航时间从12小时一下飙到30小时,以前得侦察机、攻击机、加油机配合干的活,它单机就能扛下来。 海军的054B护卫舰也没少让外界犯迷糊。从吨位看是护卫舰,可装了相控阵雷达和新型垂发系统,防空能力快赶上驱逐舰了;反潜声呐和直升机甲板也配齐了,搜潜、攻潜的本事不比专业反潜舰差。前段时间在南海演练,它既跟着航母编队当“带刀护卫”,又单独执行远程警戒任务,一会儿是“贴身保镖”,一会儿是“前哨侦察兵”,换角色比变脸还快。 其实这压根不是中国军工故意藏着掖着,是现代战争逼出来的新法子。现在打仗讲究团队配合,一件装备能多干几样活,编队里的机型数量就能减少,反应速度和作战效率都能翻番。就像长春航展上展示的那样,歼-20、空警-500、运油-20组队亮相,看着各有各的活,实则数据都能互通,很快就能拼成一个小作战体系,而这些“多面手”装备,就是体系里最灵活的零件。 外媒酸溜溜地说中国装备“定位模糊”,可他们心里门儿清:这种模糊背后,是中国军工从“跟着别人学”到“自己带头闯”的转变。以前我们照着别人的标准造装备,现在是自己定战场需求。歼-36的“全能”、翼龙-10的“多能”,说到底都是为了打赢未来的仗。 这些装备的能力之所以“看不清”,更因为它们的本事都藏在真刀真枪的演练里,不是摆着看的花架子。真到要用的时候,不用跟外界多解释,能保家卫国,就是它们最清楚的本事证明。这或许就是中国军工最让外界紧张的地方:不是造得快,是造得准、造得狠,还让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张牌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