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1-07 12:06:41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这几年,美国飞行员在南海、东海执行任务时经常遇到中国的歼-11战斗机,这在美军内部已经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甚至公开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会用相对老的战机,去执行这么多一线拦截任务。 这现象不是偶然,而是一整套成熟思路的结果,要理解它,不能只盯着飞机性能,而要看经济成本、战术特点和信息博弈三个方向。 歼-11最大的特点不是便宜,而是便宜到可以大规模、高频率地出动,飞行一小时的成本只有歼-16的三分之一,执行一次常规拦截任务的费用还不到三万美元。 对于需要持续出动、甚至轮班监视的任务来说,这种成本优势特别明显,尤其是在海上空域长期拉扯的情况下。 反观美军,他们派出的P-8A侦察机单次出任务,光机体磨损费用就要十五万美元以上,而且侦察机飞行寿命有限,每损耗一个小时都是实打实的资产消耗。 有数据显示,有一次中方用歼-11进行不间断监视,一天时间就让那架P-8A折损三千多个小时的寿命,相当于远期维修换件直接拉满,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消耗。 中国的歼-11数量多,不出动放在机库里也是老化,它对机场环境要求低,不需要恒温机库,地面准备三分钟就能起飞,非常适合快速反应。 这让解放军可以把大量日常“看守”和驱离任务交给歼-11,而把像歼-16、歼-20这种更贵、更先进的飞机留给关键对抗,不去干“跑腿”的活,避免浪费性能和寿命。 战术方面,歼-11继承自苏-27的气动设计,特点是低速状态下很稳,驾驶余量也大,这让它特别适合近距离缠斗和拦截。 对付掠海飞行、靠近侦察甚至挑衅动作,它比一些更先进、更高速的战机更加顺手。 同时它是双发战机,在远海出动时,如果单发出现问题另一台还能保证安全,不容易出现事故,这一点是有吸取历史教训的。 中国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也提升很快,他们可以在极近距离做外逼、横滚等动作,确保对方知道 “我就在你旁边”,但又不会碰撞。 背后支持的是空警-500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系统,能够协助定位,把路线和动作规划得很稳,从2021年底到2025年中期统计,超过七成的空中抵近拦截任务都是歼-11完成的。 战术动作上,它的“工具箱”也很多,2023年10月,它夜间从三米距离贴近B-52H轰炸机,并打出照明弹,明确表达警告。 面对加拿大CP-140巡逻机,它一次性释放了八个干扰弹光柱,擦过对方机体,逼对方改变路线,拦RC-135侦察机时,则用发动机尾流去扰动对方飞行姿态,让对方很难继续稳定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飞行员在这些场景里几乎没有开启火控雷达,这代表他们不是要锁定目标,也没有攻击意图,只是表明态度和边界,这种操作风险低、可控性强,又有威慑。 在信息与心理层面,歼-11承担了重要任务,中国不让自己的最先进战机频繁出现在侦察陪伴中,是为了避免参数过早暴露。 像歼-20,一旦和F-35近距离互动过多,雷达、红外、隐身效果容易被对方记录分析,所以日常出动交给歼-11就非常合理。 当美军发布视频,说中方“危险”、“不专业”时,中国方面基本上回应一句:问题根源是你飞到中国沿海附近。 外交部发言人也多次强调,中方行为是合法的防御性行动,不接受美方自己制定的危机管理框架。 有时,美方为了降低尴尬,会刻意把歼-11称成其它型号,比如“未知型号”或“苏-35”,这是为了避免承认自己的高端侦察平台被一架成本低、数量多的战机牢牢盯住。 面对信息战,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不抢话语权,但不会被带节奏。 所以,歼-11频繁亮相不是落后,而是中国在这场复杂博弈中,用成本、战术和信息三方面一起发力的表现。 这是一种成熟、稳定、可持续的战略选择,看懂歼-11,才能看懂中国面对海空摩擦时的底气和冷静。

0 阅读:0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