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烟雨评社 2025-11-07 10:35:09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许多初到新加坡的中国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尽管满街华人面孔,但当你试图用中文与他们交流时,年长者可能欣然应答,年轻人却可能用流利英语表示拒绝。 甚至有人会明确告诉你:“我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 ” 这种认知偏差得从新加坡的底色说起。早从 1819 年起,福建、广东的华人就陆续来讨生活,1901 年华人比例就突破了 70%,现在更是稳定在 75.9% 左右。但从 1965 年独立后,政府就一直推多元文化政策,核心是淡化族裔差异,强化 “新加坡人” 的身份认同。 就像组屋都有严格的种族比例限制,华人居住比例不能超过 84%,就是为了避免族群扎堆,老的华人社区也慢慢被城市规划打散,传统聚会的地方少了很多。 南洋大学在 1975 年停招后,中文教育的高地没了,后来的 “讲华语运动” 也更像工具性推广,现在超过 70% 的华人家庭日常都用英语,能流利说华语的小孩只剩 15%。 这种身份塑造直接影响了对中国的态度。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多来自课本,日常接触的英文媒体报道中国时总盯着负面,时间长了自然多了层疏远感。街头采访里,年轻人提到中国会说 “强大”“有商机”,但更多是一种客观观察,就像看待任何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调查显示,虽然多数人认可中国的影响力,但他们更在意的是新加坡自身的利益,就像总理黄循财说的 “永远不要押注中国会衰弱”,本质是基于现实的判断而非情感联结。 更颠覆认知的是华人在当地的处境。2023 年总统选举,印度裔的尚达曼以 70.4% 的得票率当选,要知道华人占总人口近七成,可超过七成的华人选民都投给了他。这背后是选民早就不把族裔当回事,更看重候选人的国际履历和政策主张。 职场上的差异更明显,中国来的移民找工作时,总会被问 “会不会因为家庭回中国”“中国经济好了会不会走”,哪怕拿了永久居民,也常被当作 “不稳定的临时工”。租房广告里偶尔会直接写 “不要中国人”,续签准证时更是得反复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本地华人从不会遭遇这种质疑。 就连文化上的联结也在变淡。跨种族婚姻比例从1980 年的 3.5% 涨到 2018 年的 21.4%,越来越多人首先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而非华人。 社区里即便办中秋灯会、书法展,年轻人参与的热情也多来自新鲜感,而非文化归属感。政府虽然在 2017 年修改宪法保障少数族裔的总统参选权,但在多元与传承的平衡上,始终更偏向国家整体稳定。 说到底,新加坡的华人社会早已形成独特的生态,族裔身份让位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态度回归务实,所谓 “华人最受欢迎” 的想象,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政策导向与社会变迁。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