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卖垄断”风波:学生取餐被拦背后的利益博弈 近日,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因指定唯一外卖配送平台引发轩然大波。当学生发现取餐需绕行外卖柜、选择权受限时,一场关于校园管理、市场公平与学生权益的博弈悄然浮出水面。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高校治理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服务与市场规律的碰撞。 垄断争议:从“规范管理”到“权力越界” 西南大学引入“校生活”平台统一配送外卖,初衷是解决餐品乱放、错拿丢失等问题。然而,学生很快发现,该平台入驻商家数量有限,部分校外商家因与其他平台有协议无法接入,实际可选项锐减。更令人质疑的是,运营方山东烟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曾因违规被罚款5万元,其资质与招标透明度均遭学生诟病。 校方虽强调“未限制其他平台”,但实际操作中,校外外卖需经“校生活”二次分拣,学生取餐需步行至集中点,配送时效平均延长12分钟。这种“变相限定交易”的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中“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竞争”的规定。法律界人士指出,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其管理权应止步于生活消费领域,而非干预市场选择。 利益博弈:食堂、平台与学生的三方拉锯 风波背后,是高校食堂、外卖平台与学生群体的利益重构。一方面,高校食堂因外卖冲击客流量下降,部分高校食堂通过“校生活”平台的外卖日均订单约2000单,而校外平台订单量达5000单左右,暴露出学生对校外餐饮的强烈需求。校方试图通过统一配送保护食堂利益,却忽视了市场规律的不可逆性。 另一方面,外卖平台利用算法与数据优势构建壁垒。垄断平台通过动态定价、满减规则等手段挤压中小商家利润,学生实际支付溢价达18%。而高校指定的“校生活”平台虽承诺初期免费,但长期运营成本极可能转嫁给学生或商家,形成“先免费后收费”的套路。 破局之道:从“管控”到“共治”的治理转型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一道必答题。真正的解决方案需兼顾三方诉求:学生要选择权、商家要公平环境、校方要管理秩序。 技术层面,可借鉴复旦大学经验,成立由学生代表、后勤部门、商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公开招标配送服务商,定期评估服务质量。同时,开发外卖溯源系统,通过GPS和温控传感器追溯丢失责任,保障食品安全。 制度层面,高校应遵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学生自主选择权。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在宿舍楼试点“外卖驿站”,由勤工俭学学生参与管理,既解决乱堆放问题,又创造兼职岗位,这种“共建共治”模式或许比行政垄断更能赢得理解。 当00后学生用算法解构食堂霸权,用数据捍卫消费自由时,高校管理者需放下“父爱主义”的执念,将学生视为治理伙伴而非管理对象。唯有在自由与规训间找到黄金分割点,才能让校园真正成为滋养权利意识的沃土。外卖平台争议 校园食堂外卖 校园外卖禁令 高校外卖平台 高校外卖危机 外卖竞争 外卖平台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