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告诉他:“我有个学生,叫王恒升,找到他就能找到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十万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王震率领第一兵团从甘肃酒泉出发,翻越祁连山,穿越沙漠戈壁,经过艰苦跋涉,抵达乌鲁木齐,当时的新疆,冬季严寒,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以下,军队缺乏燃料,士兵单衣薄衫,冻伤现象遍布全军,当地牲畜因寒冷大量死亡,部队与百姓都面临生存危机,王震意识到,解决燃料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他迅速向中央求援,希望尽快找到煤炭资源。 周恩来总理接到报告后,召集地质专家李四光商议解决方案,李四光建议找到曾在新疆从事地质工作的王恒升,王恒升曾是北大地质系的优秀学生,早年留学瑞士,专攻岩石与矿床学,回国后参与西北地区的地质调查,对新疆的矿产资源颇有研究,但王恒升因历史原因被关押在迪化监狱,王震了解情况后,亲自前往监狱,顶住压力将王恒升释放出来,并给予他高度信任,委以重任,负责寻找煤炭资源。 王恒升获释后,迅速展开工作,在分析过地质资料后,他选择了乌鲁木齐郊外的六道湾作为勘探目标,这一地区地层复杂,气候恶劣,积雪覆盖严重,勘探条件极为艰苦,王恒升带领勘探队伍,借助多年的地质经验,通过观察地层裂缝和土壤纹理,确定了钻探点位,在他的指挥下,战士们顶着严寒开始挖掘,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在地下约十米处发现了煤层,这一发现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六道湾煤矿迅速建立,日产煤炭四百吨,为部队和当地百姓提供了取暖和生产的燃料,缓解了燃眉之急。 煤矿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燃料短缺的问题,也为新疆工业建设提供了基础,王震随即推动煤矿的进一步发展,调派更多人员建设露天矿,六道湾煤矿成为新疆能源开发的开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初步发展,曾经严寒的冬季,百姓和士兵终于告别了靠烧马粪取暖的日子,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断的煤炭供应。 在完成六道湾煤矿的任务后,王恒升继续投身于新疆其他地区的资源勘探,他前往克拉玛依,通过钻探和岩芯分析,确定了该地区的石油储藏,推动了新疆石油工业的起步,随后,他又转战库车盆地,对煤田进行深入勘探,并在南疆和田地区发现了金矿资源,每到一处,他都亲自参与地质调查,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为新疆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恒升不仅在资源勘探方面成绩卓著,还对地质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新疆地质调查所的建设中,他组织培训,教授年轻地质学员识别矿脉、绘制岩层剖面图,使新疆地质队伍迅速壮大,这些受训人员后来在矿产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疆的地质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新疆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王恒升的贡献,他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区域工业化进程,煤炭、石油、金矿等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使新疆从荒凉的戈壁逐步变成了国家重要的能源大仓库,六道湾煤矿的成功开发,不仅为新疆提供了经济活力,也为全国提供了能源保障。 王震在新疆的工作同样值得肯定,他不仅在军事上确保了新疆的稳定,还积极推动生产建设,他主导的兵团模式,将军队转为生产队,开荒种地,修建工厂和道路,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王震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为新疆的开发注入了更多动力,王恒升的成就,与王震的支持密不可分。 几十年后,新疆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之一,无论是六道湾煤矿的开发,还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都成为新疆工业化的起点,王恒升的努力,不仅在当时解决了部队和民众的生存问题,也为后续的能源开发提供了关键数据,他的地质研究和矿产开发成果,至今仍在影响着新疆的经济发展。 王恒升晚年回到北京,将自己积累的地质资料整理成册,出版了多本专著,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科学遗产,他的学生中,多人成为国内地质领域的专家,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恒升用一生的努力,为新疆的开发建设贡献了智慧和汗水,他的工作,不仅改变了新疆的面貌,也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增添了重要动力。 信息来源:《李四光年谱》科学出版社、《王震在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