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

自由自在的百香果 2025-11-06 01:18:07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前几天,李先生途经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的多个村庄。当时正值秋汛过后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田间地头还残留着不少积水,村民们不得不趟着泥水,争分夺秒地开展排涝工作、抢收玉米,或是平整土地准备播种小麦。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为了一年的收成而努力。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村里却传来一阵阵令人哭笑不得的广播声——“禁烧秸秆”,循环播放,仿佛在提醒村民们:别忘了环保,要遵守规矩。可问题是,眼下的农田正处于紧张的抢收期,泥泞的田埂上,村民们汗流浃背,拼命赶工,哪有心思去理会那一遍遍机械般的“禁烧”提醒?他们的心思都在忙着抢时间、保收成,哪里还有心情去“遵守”那些看似“死板”的规定? 这不禁让人深思:在现实的农村,环保固然重要,但难道就不能有一点弹性和人性化的考虑?难道在大雨滂沱、泥泞难行的季节里,宣传的内容就不能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可惜,很多时候,政策的“硬”与农民的“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难以交汇。 人民日报的那篇读者来信中,怒批了“死板”的管理方式,却也折射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让政策既能体现出关怀,又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因为“规矩”而忽略了“人情”,更不能因为“环保”而让农民的辛勤劳作变得更加艰难。 其实,很多基层的村民都不是反对环保,他们只是希望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获得理解和支持。就像李先生在田间地头拼命抢收,他的心情不是不环保,而是不希望在关键时刻被“禁令”牵着鼻子走。我们要的,是一种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管理方式,让政策成为农民的“帮手”而不是“绊脚石”。 人民日报的这次批评,或许也是一种提醒: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更要理解基层的实际困境。政策的“弹性”与“人性”,才是赢得民心的关键。否则,再“环保”再“规矩”,也难以赢得农民的真正支持。 这不禁让人反思: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用心去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赢得民心。否则,再好的理念,也可能变成空中楼阁,无法触及到最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们期待,未来的管理,能多一些温度,少一些死板,让“绿色”与“人情”共存共赢。

0 阅读:0
自由自在的百香果

自由自在的百香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