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不是技术不行,是中国海军在憋下一代航母的大招! 就说那套让不少人眼热的电磁弹射系统,早就能稳稳弹歼-15了,可工程师们压根没停手。 后来发现新一代的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很快要上舰,原来的弹射功率范围就不够用了——歼-35是隐身构型,机身重量和气动力跟歼-15完全不一样,空警-600装了一堆电子设备,起飞重量沉得多,俩机型要的弹射劲差了一大截,没办法,只能把功率调节范围重新扩了一圈。 更较真的是电力系统,为了不浪费弹射时的能量,工程师特意加了个“智能分配模块”,舰载机轻就少给点电,沉就多输出点,就这一个模块的调试,光反复测适配性就多花了大半年。 这么折腾真不是跟福建舰本身较劲,是为了后面的航母铺路。电磁弹射这东西,不是能弹起来就行,得考虑未来十年、二十年舰载机怎么发展。福建舰每次调试,其实都是在摸规律——不同机型要多大劲、不同海况下怎么调最稳、多架飞机连着弹怎么效率最高,这些数据都是给下一代航母准备的“活说明书”。 就像专家说的,这次歼-35、歼-15T、空警-600都弹成功了,是航母和飞机互相适配、磨合出来的,这种经验,就算再造十艘福建舰也攒不出来,能直接搬到更先进的航母上用。 再看海试节奏也能看明白,福建舰从2024年5月第一次海试,到2025年9月试成弹射,一年多时间跑了八次,总共花了110多天,比山东舰九次海试的总时间还长。 这真不是出问题了,是每次海试都在试新东西:比如电磁弹射跟电力系统配合得稳不稳、风浪大的时候能量输出准不准、好几架飞机连着弹的时候效率能不能跟上。这些数据太金贵了,都是下一代航母的“硬底子”,多花点时间测明白,后面的船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还有个关键事,福建舰是常规动力,这本身就是“过渡款”。电磁弹射特别费电,就算有智能分配模块省点电,常规动力的劲总有上限——要是赶上高强度任务,既要连着弹好几架飞机,又要开雷达、开电子战系统,电肯定不够用。 海军早想透了,福建舰先把电磁弹射的技术吃透,后面搭配核动力才是长远的路子。你看美国福特号,核动力加电磁弹射,可折腾了十几年还没完全弄顺,咱们正好用福建舰练手,把常规动力下的电磁系统玩明白,等核动力平台成熟了,直接就能无缝衔接,根本没必要再造一艘常规动力的福建舰,纯属浪费资源。 而且中国航母从来都是“试一艘、进一代”,从不原地打转。辽宁舰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主要用来练手、培养人;山东舰搞定了“自己造”,滑跃甲板的设计、建造全是自主的;到了福建舰,核心任务就是突破“弹射技术”,还一步到位上了最复杂的电磁弹射。 现在弹射的事成了,歼-35能满油带着隐身构型起飞,歼-15T能满弹去执行打击任务,空警-600能把预警圈往外推几百公里,这套组合拳已经打出来了,接下来自然要奔着更大吨位、核动力、更先进的电磁阻拦系统去——这些都不是福建舰的常规动力构型能装下的,再造一艘福建舰,反而会分散精力,耽误下一代航母的进度。 那些说“交付晚就是技术差”的,其实没看懂这里面的门道。福建舰装设备就装了近两年,比山东舰多一倍时间,就是为了把电磁系统的底子扎牢,后面海试反而越来越顺,第八次海试只花了6天就完事,说明该试的都试成了。 这就像盖房子,先搭个样板间,把水电管线、户型布局都试明白,没问题了直接盖更好的精装房,谁还会再盖一个一模一样的样板间啊?福建舰就是这个样板间,它的使命是把技术试透、经验攒够,现在这些活都干完了,接下来就该轮到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登场了。 所以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不是它不够好,恰恰是因为它太成功了——成功完成了技术验证的活。那些多花的调试时间、看似“耽误”的进度,都是在为后面的航母攒底气。 等哪天核动力航母下水,大家就会明白,福建舰的“慢”,其实是中国海军的“快”——不贪多求快,每一步都踩实了再往前跳,这才是造大国重器该有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