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东亚之行,先把日韩敲定,薅秃噜皮,然后与中国握手颜欢,商量两家(G2)共管世界,最终满载赢来的硕果,驾机回营。特朗普赢麻了。其实特朗普赢学背后,中国借力打力,比美国赢得还多。 特朗普的东亚之行刚一开始,那阵仗就摆得足足的,一副要把日韩攥在手里狠狠薅一把的架势。从东京到首尔,他走一路说一路,核心就俩字:掏钱。 媒体跟着起哄,说他这趟差出得值,把盟友拿捏得死死的,再加上之前打了大半年的关税战,除了跟中国没占到便宜,跟其他国家都号称“大获全胜”,俨然一副“赢麻了”的派头。 可要是真往深了扒拉,就会发现这热闹背后全是门道,特朗普攥在手里的“硕果”看着光鲜,实则满是窟窿,反倒是中国这边不动声色地借力打力,捡了更大的实惠。 特朗普对日本的打法那是相当直接,上来就摆起“保护者”的架子要好处。他没提什么虚头巴脑的5500亿美元投资,毕竟那数字比日本一年财政收入还高,根本不现实,但施压的力度一点没减。 在东京会谈时,他盯着日本的汽车产业和国防开支不放,明里暗里要求日本扩大对美投资,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领域,还逼着日本提高国防预算占GDP的比例,并且明确要求新增预算里大部分得用来采购美国军火。 日本这边心里再不痛快也没法硬刚,毕竟在安全上还得靠着美国,只能捏着鼻子答应逐步增加对美采购,还承诺会推动本土企业去美国建厂,算是给了特朗普台阶下。 特朗普拿着这结果就开始吹牛,说日本“心甘情愿”给美国送好处,可他没说的是,日本早就在悄悄分散风险,偷偷加强了和中国的贸易合作,把从美国那边多花的钱,从对华出口里挣了回来。 搞定日韩之后,特朗普转头就把关税大棒挥向了其他盟友,可这棒子挥出去,先砸到的却是自己人。他之前放话要把钢铝关税从25%翻倍到50%,说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产业,这话刚说完,加拿大和欧盟就炸了锅。 加拿大商会直接表态,这是对北美供应链的毁灭性打击,威胁到成千上万工人的饭碗;欧盟也不含糊,立马宣布准备反制措施,要对美国农产品加税。 更打脸的是,他心心念念的汽车关税刚生效,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就宣布临时解雇900名美国工人,原因很直白:关税抬高了成本,只能暂停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工厂生产,连带美国本土的配套工厂也受了牵连。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气得跳脚,痛骂企业拿工人当牺牲品,可特朗普根本不管这些,还在社交媒体上吹嘘关税政策“大获成功”,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连美国本土的经济学家都看不下去,纷纷撰文指出关税战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等到特朗普带着“战果”来找中国谈的时候,那副嘴脸就变得客气多了。他在会晤后居然抛出了“G2共治”的说法,意思是想拉着中国一起“共管世界”,听起来好像是多看重中国,实则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核心通胀率远超目标,制造业占比上不去,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说白了就是想拉中国帮忙缓解困境,让中国多买美债、多承担所谓的“全球责任”,自己好当甩手掌柜。 中国这边看得门儿清,外交部直接亮明态度:我们不搞什么G2,只愿意和美国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实事。这话既没给特朗普难堪,又划清了底线,把主动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特朗普以为自己掌控了全局,可实际上中国早就靠着借力打力,把局势扭向了对自己有利的方向。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战,中国没有硬碰硬,而是一边和美国谈判争取取消部分不合理关税,比如推动美方暂停了部分对等关税,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一边悄悄扩大朋友圈,和欧盟、东盟加强经贸合作,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和很多国家签了自贸协定。就拿特朗普打压的钢铝产业来说,美国把盟友逼得没办法,那些国家转头就和中国加强了合作,中国的钢铝深加工产品借着这个机会打开了更多市场。 更关键的是,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这和特朗普搞的单边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中国合作,就连日本、韩国这些被特朗普施压的国家,也在偷偷增加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共赢,没人愿意一直当冤大头。 特朗普最后带着一叠看似丰厚的“协议”回国了,表面上看是满载而归,实则把盟友得罪了个遍,国内还闹出了工人失业的乱子。而中国这边,既没掉进“G2”的陷阱,又通过务实合作扩大了影响力,还借着关税战的契机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说白了,特朗普的“赢学”本质上就是零和博弈,靠着强权压榨盟友,这种赢法注定不长久;而中国的借力打力,是靠着互利共赢的思路,把对手的压力转化成自己的机会,这种赢法才真正扎实。 等到特朗普回过神来,可能才会发现,自己吹的“大获全胜”,不过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闹剧,而中国早已在他制造的混乱中,悄悄实现了更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