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荷兰突然宣布了! 2025年9月,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中资背景的安世半导体采取强制接管措施:冻结其147亿元人民币资产、撤换中方CEO并强制托管中企股权。 需明确的是,安世半导体并非荷兰本土企业,其前身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7年被中国闻泰科技以268亿元全资收购,是“在荷兰法律下独立运营的中资公司”,核心研发与制造资源分布于欧洲多国,总部设在荷兰仅为历史传承与运营便利。荷兰此举被广泛视为追随美国构建对华技术封锁网络的具体行动,本质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而非真正出于所谓“安全担忧”。 这一干预行为直接引发连锁反应,其中受冲击最显著的当属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 阿斯麦虽垄断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但其设备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单台光刻机的稀土磁体用量超10公斤,占电机成本30%以上,激光源、镜头抛光等关键环节需镨钕、铕、铈等高纯度稀土材料,而中国掌控全球69.2%的稀土产量与90%以上的精炼产能。2025年10月,中国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明确含0.1%及以上中国来源稀土的光刻机类货物需申请出口许可,阿斯麦随即陷入被动——其稀土库存仅能支撑8周生产,设备交付面临延误风险,市值两天内蒸发600亿欧元。 一面依赖中国稀土,一面强化对华技术限制,荷兰的矛盾立场使其陷入尴尬境地。2025年10月21日,欧盟与荷兰曾与中方举行两小时会谈,试图推动稀土供应恢复,但因拒绝归还安世半导体资产、不愿承认干预错误而无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随后暂停相关出口管制规则,荷兰陷入“美方松绑、自身被套”的孤立处境。 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让荷兰的干预行为最终反噬自身,欧洲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芯片关键玩家,市占率近40%,且其70%的封测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荷兰接管安世后,供应链断裂导致东莞工厂1/3设备停产,芯片价格暴涨10倍,欧洲车企随即面临“芯片荒”——大众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宝马单月损失预估达10亿欧元,欧洲汽车产业产能大幅受限。 这场博弈清晰揭示:全球产业链已深度交织,荷兰高估自身地位、以政治手段干预企业运营的做法,本质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从开采到加工)的不可替代优势,与安世半导体的产能布局形成双重牵制,最终迫使荷兰在稀土供应谈判中陷入被动。这印证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唯有尊重市场规则与合法权益,才能实现各方共赢,任何单边封锁与霸权行径终将导致自身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