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不懂曾国藩,认为他就是一个读书人,压根不懂打仗,阅历多了才明白,曾国藩是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1-04 10:57:52

年少时读不懂曾国藩,认为他就是一个读书人,压根不懂打仗,阅历多了才明白,曾国藩是真战略家。[礼物] 在太平天国战争的关键阶段,曾国荃率部将安庆围得水泄不通,这位前线将领期待兄长曾国藩能亲临督战,但曾国藩却选择留守后方,并对弟弟说这将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颇不寻常,却体现了曾国藩独特的用兵之道。 回顾湘军的征战历程,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曾国藩直接指挥作战时,战绩往往不尽如人意,1854年的靖港之战中,他亲自率领的部队遭遇重创,而由其他将领指挥的湘潭战场却取得大捷。 类似的情况在后续战役中也有所体现,特别是在江西战线上,进展始终不如其他战区顺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曾国藩因父丧暂时离开前线期间,湘军反而连战连捷,成功攻克九江等重要据点,这些战例促使我们思考曾国藩在战略层面的更深考量。 当时清廷的军事布局存在微妙平衡,江南江北大营由八旗绿营驻守,属于朝廷直属部队;而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本质上属于地方武装力量。 1858年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后,清廷不得不更加倚重湘军,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提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思想。 当湘军耗时两年才攻破天京时,李鸿章曾表示淮军可以更快取胜,但从全局来看,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确实收到了多重效果:既有效消耗了太平军实力,又保全了湘军主力,更重要的是,让清廷认识到必须倚重汉人武装力量。 到1864年天京陷落时,湘军系将领已掌控江南半壁江山,但出乎意料的是,曾国藩随后主动裁撤湘军,转而扶持李鸿章等新兴势力,这种急流勇退的做法,保持了清廷与地方势力的平衡,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创造了条件。 曾国藩不亲临前线,既是对弟弟的信任与培养,也体现了他对全局的把握,真正的战略家不仅要赢得战争,更要妥善处理战后的权力格局。 曾国藩的军事行动始终服务于更大的政治目标,他通过控制战争节奏,既平定了太平天国,又重塑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汉臣集团争取了应有的地位,这种深谋远虑,确实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指挥范畴。 网友们看了曾国藩的事迹纷纷评论: “我是江西人,第一次知道曾国藩在江西这么怂,感觉他回家守孝就是故意的,等朝廷求他回来好谈条件,这波以退为进玩得溜。” “最绝的是他借刀杀人这招,让太平军先干掉朝廷的嫡系部队,最后不得不重用他的湘军,这政治头脑,比军事才能厉害多了。” “话说回来,曾国藩跳江两次都没死成,这运气也是没谁了,看来历史选择他,还是有道理的。” “我是做管理的,看完深有感触,有时候事必躬亲反而坏事,像曾国藩后期懂得放手,让手下将领自由发挥,这才是大智慧,关键是要建立好制度,选对人。” “有个细节:曾国藩弟弟打安庆时,他故意不去抢功,这种不争功、懂得成全下属(还是自己弟弟)的领导,现在太少了,活该他能成事。” “话说咸丰帝也是惨,手下正规军不给力,只能靠地方武装,像不像现在某些公司,核心业务不行,全靠分公司撑场面?” 如果你老板像曾国藩一样,明明有能力但每次亲自带队都失败,你会怎么劝他放手?是直接说“您别掺和了”,还是默默背锅? 信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小史善始善终

小史善始善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