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的气度在哪里?最近有个新疆姑娘,采用雷式营销法的话术在网上卖红薯,火了。视频里照搬雷总开发布会那个范儿——就是那种特激动、特有煽动性的语气,说什么咱这红薯用的是“十倍烤制工艺”、“重新定义了碳水”,反正就是把卖手机那套高大上的词儿,全给用在红薯上了。 这姑娘玩得挺溜,把雷军开发布会那股劲儿模仿得惟妙惟肖。她给红薯包装了一堆高大上术语,什么“联合24家沙漠实验室”、“收集12.7万份土壤样本”、“0.19孔隙率的黄金沙壤”,硬是把普通红薯说成了科技感爆棚的“天山流心沙漠蜜薯”。这种跨界反差让她一下子火了,蜜薯也跟着大卖。 可火着火着,小米公司不乐意了,觉得这姑娘侵犯了雷军的演讲风格,反手就是一个投诉。这事儿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大企业的气度,是不是连个卖红薯的调侃都容不下?平台审核后认为这不构成违规,小姑娘赢了,视频继续挂着。网友一边倒地支持她,调侃说“雷军的演讲风格也要开源共享了”。 看看那些真正有格局的大企业是怎么做的。阿里巴巴当年做社交产品“来往”惨败,负责人陈航被贴上“最著名失败者”的标签。但阿里没放弃他,反而给他资源去尝试,结果做出了“钉钉”。马云力排众议支持不会写代码的王坚做云计算,最终成就了阿里云。这种允许试错、包容失败的气度,才是企业创新的土壤。 华为任正非强调“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他们甚至设立“蓝军参谋部”,专门挑战公司主流战略,就为了找出潜在问题。腾讯的马化腾认为可以容忍内部竞争带来的“适度浪费”,微信就是几个团队同时研发的成果。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持续创新,正因为他们有包容不同想法、鼓励内部竞争的气度。 回过头看这次事件,小米的投诉反而显得有点小气了。其实这种模仿本质上是一种免费的、生动的口碑传播。聪明的企业会顺势而为,甚至参与互动,把这种民间创意转化为品牌亲和力。五粮液倡导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和美文化理念,中交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注重“授人以渔”并为所在国培养人才,都展现了超越单纯商业利益的气度。 大企业的气度不在于能注册多少专利,而在于能容纳多少创意。老百姓用雷军的方式卖红薯,恰恰证明这种营销模式深入人心。要是大公司能笑着点个赞,甚至买两箱尝尝,形象会不会更亮眼?文化和创意的活力,往往来自底层的、看似不规范的再创造和戏仿。大企业若能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看待这种民间智慧,有时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品牌增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